本质上,这是个“次序”问题。
电报发明后,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递成为可能。但是,电报报文的传递需要收发双方同时操作,如果发送者想发报而接受者不在呢?那自然没法传递信息了。怎么解决?于是有人发明了自动电报机,因为其输出是通过打字机实现的,信息则通过电信号传输,所以这样的电报机被称为“电传打字机”或“电传机”。后来,电话普及,通过电话线路做电传比电报专用线路的成本低多了,再加上电子技术的大力发展,利用调制解调器通过电话线做电传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不过,各个厂家的电传机速度不尽相同,厂家则尽力提高自己产品的传输速度,为便于交互,于是电传机的传输速率被统一。开始电传机的速率指标是每分钟多少字符,使用Modem的电子式电传机则采用波特率来表达,于是就有了50、75、100等取整的数值。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300bps成为当年高端电传机的标志并长期使用。电传机有个机械打印的速度瓶颈,所以300bps足够用了。
因为电传机的大量使用,促进了Modem的发展,300bps可以被轻松突破。为了规范,在1970年,美国电子工业协会联合业内几家骨干厂商颁布了波特率标准,以300bps为起点,以2的幂作为级差倍数,于是就有了300、600、1200、2400、4800、9600等等看似奇怪的数值。之所以要用2的幂,因为在数字电路中2分频是最容易的。
MCS51为什么要用11.0592MHz这样的主频,这当然是波特率精度要求的结果,跟51的波特率发生器由主频12分频有关,但本质上是为了凑当年的那个主流高端电传机的300bps及由它带来的波特率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