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吐蕃乘虚占领河西。唐大中三年(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851年,汉人张议潮占据河西、陇右,占据敦煌,归附于唐朝[10-12] ,张议潮被封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沙州。后来,张议潮入朝,其侄张淮深继张议潮后尽力经营敦煌、河西等地。大顺元年(890年),张议潮女婿、沙州刺史索勋发动了政变,自立为节度使。后来,张议潮第十四女(即李明振之妻)对索勋杀张淮深兄弟甚为不满,率将士诛杀索勋,“赖太保神灵,辜恩剿毙,重光嗣子,再整遗孙”,李氏拥立议潮之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之祚,因而复振。光化三年(900年)八月,唐昭宗下诏,诏令说:“制前归义军节度副使、权知兵马留后、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上柱国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张承奉至天复年间(901—903)犹为河西节度使,奉唐正朔,终唐之世,始终为唐经理河西。[13] 天祐(904年—907年)年间,朱温挟天子而令诸侯,群雄逐鹿中原,唐朝名存实亡。天祐二年,张承奉遂自立为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14] 914年,金山国亡,张氏绝嗣,沙州长史曹议金自领节度使。曹氏统治时期,笼络当地望族,发展生产,推行教化,改善同周边民族关系,使河西维持了稳定安宁的局面。这一时期,莫高窟的开窟造像仍在进行,并未受到局势变动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