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电灯泡+” 而今我们一起追互联网+
[复制链接]
这个文章有点儿意思,呵呵,推荐一下 来源:物联网智库 作者:冯仑
近年来,关于互联网对现实世界产生的颠覆,已经被神化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凡是一个创业者,或者任何人,拿着一份投资计划或者是谈到一次升职,都在谈O2O、线上、线下、垂直闭环;甚至在生活中,人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互联网+”,或者“+互联网”。政府更是大力提倡“互联网+”,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时间,见面就谈互联网,相逢必说O2O,弄得传统行业的一些人自惭形秽,甚至七老八十了还要努力迸出几个互联网词汇,不是为了应景,而是为了在新世界中讨一口饭吃。
在这样懵懵懂懂的互联网热潮中,有很多企业投了很多钱,花了很多时间,耗费了很多精力,想给自己的企业找到一个转型的出路。似乎有了“互联网+”,就能够所向披靡,化腐朽为神奇,让自己的企业立即起死回生或者再造奇迹,同时也能让自己的人生重放光芒、步入新境界。
然而,经过一连串尝试、奋斗、转型等折腾之后,大家似乎又消停下来,想要重新去认识:“互联网+”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神奇在哪里?它能为我们创造的灿烂未来究竟长啥样儿?
当往前看不明白时,通常可以从过去寻找答案。回顾历史,往往能看见驶向未来的帆船的桅杆,也能发现新时代的曙光,这就是历史的神奇之处。我回望了一下我们的房地产发展史,忽然发现一百三十多年前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电灯泡+”。
▲ 我们说的可不是这种“电灯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电灯泡发明之前,房地产是个什么样子?所谓房地产,就是创造最具价值的固定的人造空间。我们只要把这个人造空间造得安全、舒适,可以提供给人们去生活、工作、开展商业活动,这就是算完成了使命。
如果没有电灯,那这样的一些空间,比如说餐馆,就一定不能是太大的房子,因为火把、蜡烛的光线是照不了很远距离的,而且光照不均匀,有些地方亮、有些地方暗,客人很难辨别物品的真实颜色和形状。当然你也可以用很多的火把,但是这会受到成本和获取原材料的方便程度的限制。这个空间也一定不能太高。更重要的是,为避免油尽灯枯,这家餐馆的营业时间也受了很大的限制,可能很早就要打烊。在那个时代,餐馆通常只是一个供人们短暂停留吃饭的地方,而不是可以用作大规模公共活动的特殊空间。
那时候的戏剧也一样:演戏的空间也不能太大,因为全靠火把照明;而且因为光照度不够,演员就必须把脸上的色彩画得非常浓重,比如日本艺伎脸上画的那样白白的、红红的,或者中国京剧黑白分明的脸谱。那个时候的表演者一定是浓妆、重彩,而且要用面具来把人物的表情和样貌轮廓非常夸张地展现出来。只有这样,观众们才能在这个空间里一起观赏、体验、娱乐。
▲ 原谅我老眼昏花,只知道谁的镜头最大谁就是虞姬
突然有一天,一个叫做爱迪生的人发明了电灯泡。第一个用上电灯泡的餐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所有空间里的光亮度大大改善,食客们看得清每一件物品、每一道菜肴、每一份水果、每一盘甜点的样子,心情就会大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消费体验更好、更极致。更重要的是,餐馆的营业时间可以比过去至少延长一倍——不仅白天可以营业,阴天可以营业,傍晚可以营业,晚上可以营业,深夜也可以营业,甚至可以通宵营业。因此,这第一个用上灯泡的餐馆,给客户带来的体验一定非常好、非常新奇、非常愉悦。同时,营业时间加长以后,营业额会增加至少一倍,餐馆的收益一定会有非常大的提升。所以第一个使用电灯泡的这家餐馆,就变成了“电灯泡+餐馆”,或者叫“餐馆+电灯泡”,于是这家餐馆就具有了无可争议的竞争优势。
同样,剧场全部改用电灯泡以后,舞台上的表演者就可以化淡妆,让观众可以看到他们的表情、更容易融入到戏剧的情境中、更多地享受戏剧的带来的震撼和快乐。于是,“电灯泡+剧场”或“剧场+电灯泡”的商用房地产形式也应运而生。
▲ NASA航拍的夜景,你能认出这是哪儿吗?
总之,电灯泡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一定会流行“电灯泡+某某”。所有的行业或产业,都会因为“+”了电灯泡而取得竞争优势。这时,电灯泡就变成了商业变革的很重要的手段。
那第一家餐馆用了电灯泡后,生意翻了一番,周边的人一定会投来羡慕的眼光,之后就会是仿效,会有更多的人要给自己的餐馆“+”上电灯泡,给自己的旅馆“+”上电灯泡,给自己的工厂“+”上电灯泡。一时间,所有的地方都可能被“+”上电灯泡。
而当一条街上的餐馆全都“+”上电灯泡以后,客户们终有一天会对电灯泡带来的新体验变得麻木。下一代人一出生就生活在“电灯泡+住宅”的房子里,他们心目中上课的地方从来都是“电灯泡+教室”,对餐馆的心理预期也必定是“电灯泡+餐馆”。电灯泡终于变成一个普遍的标准配置,成为任何一个空间里都必须要有的基本条件。
“电灯泡+”的黄金时代就这样过去了,它不再是房地产的竞争优势,而是一个谁都必须要付出的成本,于是一切复归正常和平静,人们只能再去寻找新的有助于增加餐馆收入的竞争力。
▲ 于是电灯泡就这样幻灭了
回到当下。北京万通中心有家“五味网络餐厅”,它的特别之处是“互联网+餐馆”。这个互联网餐馆的竞争优势,就是“预订”。通过预订,餐馆可以大大减少备料方面的巨大浪费,同时还能压缩厨房面积和进行标准化操作、降低制作成本,此外还改进了支付方式,减少前台收银和服务人员、降低人工成本。有了这三条,“五味”获得了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变身为网络餐厅,结果在开张第八个月就实现盈利;现在新开的第二、第三家店,只需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就能盈利,而且70%的客源增加都来自于手机预订。这样一种互联网餐厅,与当年“电灯泡+”的故事如出一辙。
这个“+”,让它得以把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大大地拉开来。因为互联网可以做到24小时营业,可以用电子支付、远程配送等各种方法来扩展空间有限的餐饮服务,让一个十平米的空间可以提供二十平米、三十平米、甚至是相当于原来几百平米的空间能够提供的服务。
当年“电灯泡+”引发了餐馆的革命,也带来了商业不动产的革命;一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大家早已把灯泡当成一个标准配置和成本支出的时候,又出现了“互联网+”,使餐厅得以进一步提升业绩、产生新的竞争力。这样的一种历史演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商业活动、或者一个竞争性企业的进步轨迹。
事实上,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会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一种特别的竞争优势,这个竞争优势,无非就是扩大服务范围、缩短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由此给一个最先使用这些技术的企业带来成倍的效益的增长。可是等到这种技术被普遍应用以后,它就不再是一个竞争优势,而只是一个成本,一个甚至会让你受到拖累但却又必须支出的成本。 ▲ 电灯泡为了生存下来,也已经更新换代好几次
现在的情形也是这样。三年前甚至是十年前,最先完成“互联网+”的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他们今天已经成为当红企业,成为“独角兽”,成为被人羡慕的网络英雄。但当全民都在讲“互联网+”的时候,当互联网已经成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有的基本配置、必须付出的基本成本的时候,其实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已经不是独特的竞争优势,而是一个比原来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更高的竞争成本和门槛。
当一个技术被普遍应用以后,如果我们还是希望借助它来创造竞争优势,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徒劳的幻想。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再回到商业的本质来看,去找下一波的技术爆点在哪里,下一个能够被我先使用的独特的技术在哪里,下一波能够改变客户体验、扩大营业范围、创造营业绩效的手段是什么。于是产生这样一波又一波的从“电灯泡+”到“互联网+”,再到下边可能还有物联网“+”、什么新的技术“+”。我们必须清楚,每一个“+”能真正给你带来具有颠覆性优势的商业模式、带来垄断利润和超额利润的时间并不长。
今天,当我们普遍地被“互联网+”诱惑、骚扰而晕头转向的时候,不妨往回看一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灯泡+”这样的“美女”,同时憧憬一个更加令人激动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