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问卷30份,按照要求回答的有效问卷22份。
- 从年龄分布看:
35—40岁:4人;30—35岁:9人;25—30岁:9人;
通常毕业3—5年是求知欲最旺盛时候,毕业来到社会,只能自己看书、从网络、从工作中自己领悟,通过工作中找同事学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难系统地提高。
工程师在毕业3—5年时,是个人发展中遇到的第一个天花板,坚持不下去的通常会转到业务和销售工作;第二个发展的天花板是35岁前后,如果工程师不能成为负责人或者公司里技术的核心人员,那么很可能就会遭遇到网上流传的残酷的35岁求职现象。
- 从学历看:
硕士:4人;本科:17人;专科:1人;
- 从毕业院校看:
985和211共四所;其他院校18所;
- 从专业看:
计算机、通讯专业:5人;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17人;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工程师都是相关专业的,非常好。而对于通常的电机驱动而言,二本、三本的本科足够了。
- 从课程看:
有三门课程最为重要:模拟电子技术;与嵌入式C语言相关的计算机原理或单片机技术;与系统性能指标相关的自动控制原理。其他的课程和具体的行业有关,比如:电机厂的技术团队是为了用好自己的电机,电机学、机械制图等都会有要求;整机厂对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制造等要求会高,等等。
- 从硬件平台看:
ST:6家;Ti:6家;英飞凌:2家;峰岹:2家;
硬件平台以国外为主,ARM 以 ST 为代表,DSP以TI为代表。 而国内品牌还要有很多工作要做;
- 从方案来源看:
公司自研:4家;硬件原厂方案:15家;自研和原厂方案:3家
说明自研方案很难,不同的厂家即使是相同产品的方案都会有差异,所以讨论的具体技术问题,最好是基于某个具体的方案而言。
- 从行业看:
工业:6家;家电+消费类:8家;新能源:2家;医疗:2家;通讯:2家;其他:2家;
无刷电机驱动技术的应用前景和范围很广,这是一个需求上升的行业技术,也希望大家能坚持下去取得成绩;
- 从事电机驱动的时间长度看:
15年:1人;10年以上:2人;5年的:2人;3年的3人;3年以下的:14人;
说明既有项目管理和产品优化的需求,也有产品应用开发和入门的需求。
-
结论:
后面我们的交流,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 从系统需求入手过渡到产品方案,依托于具体方案讨论具体技术问题。
- 既要侧重入门和应用开发,也要兼顾项目管理和系统优化。
- 从认识方案,到做出产品,再到做好产品。
- 从生产测试维护工程师成长为应用开发、核心工程师、项目经理,甚至系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