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厂商间合作的原因,国产的单片机用过不少,准国产的台系单片机也用过一些。这其中大多数是51系的,也有一些精简指令集的8位MCU。
芯海、磐芯的以精简指令集为主,磐芯没有C编译器,芯海自行开发的C编译器。在编译器优化方面还有待提高。其应用依然以汇编开发更为常见。
特别要提出芯海的ADC功能还是很强大的,初次使用的时候可能会被绕晕(各种复杂的配置)。
昂宝、芯圣、宏晶都属于51,各有优劣吧,
宏晶烧录难度小,有串口就能烧,不需要额外工具,资源也很强大,一般在功能验证的时候会用它来快速建立模型。
芯圣的89S003F4部分端口具备数字消抖功能,在某些应用上具有特效。
昂宝应该属于台系厂商,MCU应该是从台湾新茂收购的。中规中矩,用着还算方便。
合泰(盛群)应该也是台系厂商,他家MCU不确定是什么指令集(直接在C语言环境下开发,没注意指令集),有自己的编译器和离线烧录器,功能很稳定,用起来也算方便。
51系的MCU最麻烦之处就是idata空间有限,需要考虑什么变量分配到idata区,什么变量分配到xdata区,很多本可以用结构体定义的变量会因为储存空间不足被生生拆分开来。
除了上述自己亲自用过的MCU,还接触过不少国产或者台系的MCU厂商、代理商。目前国产的MCU真是百花齐放,发展还是相当迅速的。(东软、松瀚、锦锐、应广,以及各家方案商自己定制或者改丝印改封装的MCU)
除此之外,还接触过平头哥中天微的MCU,这是一款32位的MCU,功能比较强大,具有自己的编译器,不过编译效率还有待提升(吐槽一下内置的printf函数资源占用过高,不敢用)。
国产的其他基于ARM的MCU就比较多了,不一一列举。
在内核一样的情况下,各家的竞争点就在于外设了,国产MCU的优势在于开发周期短,往往发现一个bug后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迅速解决。拿到样品时可能发现有bug,等项目开发完成准备量产时bug就解掉了。
我们自己也有在开发SOC产品,目前专注于验证使用自家在用的MCU内核,别家的MCU用得逐渐少了。
不管怎么说,国产MCU的进步是看得见的,相信我们将在不久后的将来看到市面上绝大多数产品使用的都是国产MC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