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中国电子行业薪酬风云榜 | 蒲文清 著
高先生是成都某公司的一名电子设计工程师,准确地说应该称为助理工程师,工作不到两年的他还没有评工程师职称的资历。从大学毕业他就选择了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时间过得很快,在这家公司已快进入第三个年头了。高先生毕业于国内某著名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他的大部分同学都进入了北京、深圳和上海等地,而且基本上都从事通信相关行业,而他选择了从事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大学中在电子技术方面的扎实功底让他在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上游刃有余,从开始的毛头小子到现在已经在设计项目中独当一面。
面对即将开始新的一年,高先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开始重新思考:尽管目前已经是公司中的技术骨干,高先生的年薪仍不超过3万元,与他同在成都从事通信行业或者与经济更发达地区的同学相比,差距非常明显。高先生开始考虑自己是否需要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以及是否应该选择新的工作地点。
事实上,对于自己的薪酬待遇来说具有同样困惑的在中国工程师中不在少数。2005年“中国电子行业薪酬和职业发展调查”解开了产生这一困惑的原因,本次调查显示,中国电子行业在地域和行业的薪酬(基本年薪加奖金)上依然差距巨大(详见图2、3),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地区的薪酬水平依然遥遥领先于内地。而在行业上,IC设计、通信类电子系统和设备以及设计服务类行业的平均薪酬居前三位,最低平均行业年薪仅最高的57%。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我们更发现这种比较不仅仅在地域与行业之间,工作年限、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性别差异背后都有明显的薪酬变化。
图2:工程师收入按地域的比较。
图3:工程师收入按行业的比较。 工程师越老越值钱? 其实,大多数参加调查的工程师应该与高先生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感。调查发现,工作年限在1到15年之间,薪酬与工作年限近似成“线性”增长的关系:其中2005年参加工作的工程师年薪最低,平均为37,930元,工作时间为1到3年的平均薪酬为55,410元;工作3到6年的工程师的年薪差距最大,达到76,700元。入职时间在15到20年的工程师的平均年薪最高,达到110,400元。 在年薪低于16,000的工程师中,我们发现工作时间在1年以下的工程师的比例明显偏高,占35.8%,而这类受访者占总样本的比例仅8.3%。对不同的入职时间与不同学历的交叉分析显示:毕业一年的硕士年薪5万,学士27808;毕业1到3年的硕士年薪72267,学士42174;毕业3到6年年薪93885,学士66481;6到9年硕士年薪106181,学士80436。 存在这样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公司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通常公司愿意为这类人才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事实上,调查显示,工作经验在6到12年的受访者中任公司项目主管、高级工程师和总工程师的比例明显偏高。另一方面,近年来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大学扩招以来,更多的毕业生涌入有限的就业市场,直接导致应届大学生的薪酬相对几年之前有明显的下降,一些用人单位甚至为应届大学生开出月薪400元的现象。上海某消费电子产品公司的工程师曾先生对此尤其耿耿于怀,硕士刚毕业的他并没有得到他当初期待的高薪,与他的部分本科同学相比,他们在三年的时间内已经获得不错的职业发展,不少在收入上甚至远远超过他现在的水平。 很明显,薪酬与工作时间绝对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关系,实际上我们发现其中很多入职时间在6年以上的受访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承担不同的重要职位,部分获得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等中高级职位/职称。事实上,除了公司管理层和高级职称者外,工作时间超过20年的工程师平均工资呈下降趋势,我们对年龄在40岁以上的工程师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这部分人群的平均年薪低于40,000元的工程师占71%。
图4:入职时间与收的关系。
高薪群体分析 对行业薪酬数据分析显示,IC设计/制造/封装以及通信电子系统和设备是高薪集中的行业,此两个行业的平均薪酬分别为103,190元和88,750元。在IC设计行业中,年薪超过8万元的工程师占46.2%,而通信行业为40.3%,消费电子行业只有24.8%。 外资企业高薪人群最集中,其平均薪酬达到87,210元,其次是合资,为81,100元。而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平均年薪分别为69,580和58,100元。工作经验丰富的设计工程师也是高薪群体。数据显示,毕业6到9年的学士80,436,毕3到6年的硕士年薪平均达到93,885元,毕业6到9年硕士年薪106,181元。 高薪行业对工程师的学历要求也明显更高。在平均薪酬最高的IC设计/制造/封装行业中,我们发现硕士以上学历的工程师比例明显高出其他行业,达到44.7%(调查数据的总平均值为21.9%)。而且,IC设计行业对高学历需求表现出逐年增高的显著趋势:参加工作不到1年的工程师中,硕士的比例高达71.4%,1到3年的比例为54.8%,3年以上为35.5%。 此外,设计工程师是高薪比较集中的群体。以IC行业为例,设计工程师(含高级工程师)平均年薪为88,875元,而非设计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70763,仅为前者的80%。我们对通信系统和设备、消费电子与电器两个行业中工程师薪酬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设计工程师的薪酬均处于这两个行业内的最高位,高于其它工程师20%~40%。事实上,对于工程师的待遇问题,向设计和销售两端倾斜已经是绝大部分公司的共同薪酬政策。 薪酬与工作时间 对于电子行业的而言,加班对于大多数工程师来说已经使家常便饭。数据显示,中国电子行业工程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达48.4小时,平均每天超时工作达1.7个小时。我们单独对工作时间长短与薪酬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之间存在有趣的关联性(见图3)。
表1:通信系统与设备与消费电子行业的不同分工与平均年薪和平均每周工作 时间比较。
表2:不同性别的职位分布差异。 1. 高薪必然多劳 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的职位分工与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长短具有非常明显的关联性。同样地,工作时间与平均工资数也具有类似的相关性。位居收入金字塔顶层的公司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是最加班时间最多的人群,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达到55.7小时,高出第二位近6个小时;首席技术官/总工程师平均每周工作49.8小时;部门经理平均工作时间49.5小时;主管/项目组长平均每周工作49.3小时;工程师(含高级工程师)为47.7小时。 2. 多劳未必高薪 然而,上面 “多劳多得”的情况具体到不同分工的工程师中的结果却并不尽然。如图4所示,当平均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薪酬随工作时间的增长不增反降。 我们选择参与调查工程师最多的消费电子和通信两个行业对工程师(含高级工程师)的不同性质的工作、工作时间和薪酬情况进一步分析(表1),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设计工程师的年薪都较大幅度地高于制造生产/制造和维护工程师,而工作时间却大大少于后者。从公司性质来看,国有企业的工作时间最短(47小时),而薪酬也是最低的,而民营企业的工作时间最长,平均达到49.1小时,然而其平均工资远低于外资和合资企业。 薪酬“重男轻女”现象 本次调查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接受调查的人士中,女性的平均年薪仅为男性的83%(男性平均为76,280元,女性为63,330元。)。 在这种简单的数据背后,凸现了在技术领域的分工差异:数据表明,在女性受访者中,职位为工程师的女性百分比达到55.7%,高于男性7.3%。而职位为部门经理、高级工程师和首席技术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女性读者的百分比远低于男性(表2)。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海某研究所的陈女士认为,由于女性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角色,通常他们在工作上难以像男性工程师那样投入。而另一位女性受访者则显得有些委屈,她表示女性通常在工作3年左右就需要生小孩,超过一年的时间不能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通常也难以承担更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工资的增长以及职位的升迁。另外一项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样的事实:以每周工作时间来看,女性工程师平均工作时间为45.2小时,男性工程师平均工作时间为48.7小时。 新年“薪”气象 “新年新气象”,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人们总是有更多的展望与期待。调查显示,49%的工程师对自己的收入表示不满意,面临公司年底一年一度的薪酬调整,希望增加薪酬是近半数工程师对新的一年工作中最大的期待。 统计数据显示,在最近一年中,整个电子行业的平均薪酬增幅为7.7%,行业之间的平均增幅比较接近,大致在7.5%和8.3%之间,最大的差异依然表现在公司性质和不同的分工上。外资与合资企业在工资增长幅度上依然领先,分别达到8.6%和8.2%,其次是民营企业为7.5%,国有企业的薪酬增长仅6.6%。在工作性质上,不同的工作薪酬增长幅度明显差异,以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为例,设计开发类工资增长幅度均高于其它类别,分别为7.8%和7.6%,而生产制造、维护与支持以及品质与测试均在1%~2.2%之间。深圳某大型通信设备公司的手机制造工程部段经理抱怨,他们部门的很多同事已经近两三年都没有获得调整,而设计开发部门的工程师们则要幸运很多,或多或少地都会“表示一下”。 此外,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长的工资增长幅度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5小时的平均增幅为8.8%,每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的平均增幅为6.6%。看来,多劳多涨是一种必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