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从1999年毕业,至今已十载。工作这些年中,应该也是尝尽了酸甜苦辣,本想留着自己品味。但也是看到一些网友现在的心绪,因此也想把自己的一些体会写出来,和EEWORLD的网友分享。也没什么系统,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
今天第一次写,还是先从毕业找工作时开始吧。十年前的就业形势应该比现在好些,而且那时的研究生也相对少一些。但是即使那样,还头顶着北大研究生的光环,可以说是尝尽了辛酸。
找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春节前和春节后。春节前跑了几个招聘会,投了几份简历出去,因为大部分都觉得投出去也没用。忘了强调一下,当年我找工作还有一个要求:即能解决北京户口,而就这个要求让我的选择面一下子窄了很多。没办法,那时大家都想要个户口,哪像现在,没户口也能漂着。
于是,在对户口的渴求之下,充分体验了“京男党”的吃香,即北京户口的男党员,而自己一样也没占着,是外地生源的女群众。印象中,春节前好像就递出去两三份简历吧,于是在那个春节,我极其晦暗的回到了家,心情差到了极点。觉得读了那么多年书,真是白读了,北大又如何,还不如人家一个北京户口来得实在,北京男生即使上了再差的大学,也能找到工作。
还有一点,我们那年赶的年头不好,头一年是机关精减,而这们找工作这一年则正好是精减下来的要往下面的单位分流,所以基本上都没有名额。
春节后,又踏上了找工作的路。奇怪的是,这回似乎用人单位要的多了,后来算是明白了,虽然大家找工作都是早动手,但用人单位不着急,过完春节后他们才开始动起来,所以春节前你再急也没用。虽然用人单位多了一些,但并没有几个“好”单位。
记得当时首都图书馆面试时,似乎是一个年轻的副馆长,直接告诉说工资低、待遇差,我还慷慨激昂说没问题,结果他直接说,一个月只有800块钱,而且没有宿舍,我当时就傻了,对于外地生源来说,没有地方住是致命的。后来很快就接到了首图人事处的电话,说让马上去人事局办手续,否则就算了。说实话,实在是不想去首图啊,但又怕失掉了这个机会,以后再没有机会。
当时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给一家当时觉得很有希望的面试单位打了个电话(严格意义上不是电话,当时用的是BP机,在学校的电话房里,呼人家,等人家给我电话),把情况说明,希望他那里能够决定要不要我。结果当然是人家说很困难,最终那家单位没有要我,估计跟我的这个电话也有关系,显得太不成熟了。
最终找到工作是有些不可思议。一个同学说有一家广告公司愿意要他,可以解决户口,但他不想去,因为他想去国家机关。我当时急得不行,问清楚那家公司在哪里,负责人是谁,马上就杀过去了。公交车倒公交车,终于从中关村晃到了从未到过的光华路,然后找到了那个还围着大布的高楼——嘉里中心。
我顾不上研究这个自己从未走进的写字楼,不知道那将是未来北京最豪华的几座写字楼之一,直冲上四楼,找到前台,说明来意。人的命运就是那么奇妙,结果那个负责人就在。他见了我,很快就决定要我,让我去找人事部。顺利得我都不敢相信,好几天了回不过神来,还老问人事部,真的就可以了。应该说是那个领导是个性情中人,而广告公司的人做事从来都是不守陈规,我的运气的确很好。
当时的感觉就是,什么名校,都没用,比不上一个户口。另外,作为一张白纸的毕业生,自己心里也没任何底气,完全是任用人单位挑来拣去。如今自己也在面试别人,明白应届毕业生的价值要想体现出来,至少需要半年,的确没有有经验的人那样能够拿来就用。当初那些用人单位也是有自己道理的。文凭学历不能当饭吃。 后来到五月的时候又听说有一个地方要人,只要是北大的,都要。但当时同学们基本都签了,只有因意外被签约单位的人事斗争而落空的,曾经她可以去的地方是很让人羡慕的——三联,但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叹息。
那时我不知道自己将要上班的那个地方是CBD,也不知道嘉里中心意味着什么,觉得中关村以往的地方都很偏僻。在那之后,嘉里中心让我学到了太多,也让我之后再也不会向往高级写字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