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供电电压」与「供电电流」的规范指引。
•新增對「輕載用電」與「典型用電」的電源轉換效率指引。 •新增对「轻载用电」与「典型用电」的电源转换效率指引。
•提升對「最低電源轉換效率」的要求,滿載用電時須達68%∼70%。 •提升对「最低电源转换效率」的要求,满载用电时须达68%∼70%。
•新增對Serial ATA(簡稱:SATA)供電接頭的定義。 •新增对Serial ATA(简称:SATA)供电接头的定义。
•新增對供電器運作時的噪音層級規範。 •新增对供电器运作时的噪音层级规范。
•更新「版本規格表」的格式與資訊。 •更新「版本规格表」的格式与资讯。
•更新「規範書聲明」的資訊。 •更新「规范书声明」的资讯。
•移除在ATX本規上的指引內容。 •移除在ATX本规上的指引内容。
•移除-5V供電線路的指引。 •移除-5V供电线路的指引。
•更新「能源之星,Energy Star,省電模式及狀態」與「待備狀態的電源轉換效率,Stand by efficiency」的規範指引。 •更新「能源之星,Energy Star,省电模式及状态」与「待备状态的电源转换效率,Stand by efficiency」的规范指引。
▲ATX規範文件中示範了一種最簡單的風扇轉速監測電路,同時也可分支給主機板上的監督電路(多半為硬體監督晶片)。 ▲ATX规范文件中示范了一种最简单的风扇转速监测电路,同时也可分支给主机板上的监督电路(多半为硬体监督晶片)。 (图片来源:www.FormFactors.org)
ATX12V 2.0版,2003年2月 ATX12V 2.0版,2003年2月
•新增「專用術語」的章節說明。 •新增「专用术语」的章节说明。
•新增250W、300W、350W、400W功率的設計指引。 •新增250W、300W、350W、400W功率的设计指引。
•更新跨調整圖(Cross Regulation Graph)。 •更新跨调整图(Cross Regulation Graph)。
•更新「用電負載表」的資訊。 •更新「用电负载表」的资讯。
•更新用電需求的轉換效率,並加入建議效率。 •更新用电需求的转换效率,并加入建议效率。
•提高供電能力以因應更高的需求用電,同時也提高「典型用電」及「輕載用電」時的最低轉換效率。 •提高供电能力以因应更高的需求用电,同时也提高「典型用电」及「轻载用电」时的最低转换效率。
•「主要供電接頭」從20-pin提升成24-pin。 •「主要供电接头」从20-pin提升成24-pin。
•移除ATX主規時代所訂立的「輔助供電接頭」。 •移除ATX主规时代所订立的「辅助供电接头」。
•將「SATA裝置用的供電接頭」正式列入必備。 •将「SATA装置用的供电接头」正式列入必备。
•ATX12V供電接頭(2×2)採行獨立限流設計。 •ATX12V供电接头(2×2)采行独立限流设计。
ATX12V 2.01版,2004年6月 ATX12V 2.01版,2004年6月
•將3.3V遠端感測線路設置到主供電接頭(24-pin)上。 •将3.3V远端感测线路设置到主供电接头(24-pin)上。
•更新主供電接頭上12V2直流供電輸出的雜訊、漣波資訊。 •更新主供电接头上12V2直流供电输出的杂讯、涟波资讯。
•移除-5V的參考電壓。 •移除-5V的参考电压。
•更新5VSB的最大電流升降步階。 •更新5VSB的最大电流升降步阶。
•針對電壓持升時間而修改115 VAC頻率。 •针对电压持升时间而修改115 VAC频率。
ATX12V 2.1版,2005年3月 ATX12V 2.1版,2005年3月
•新增450W功率的設計指引。 •新增450W功率的设计指引。
•提升之前已訂立的250W、300W、350W、400W等供電組態的供電力(輸出電流量)。 •提升之前已订立的250W、300W、350W、400W等供电组态的供电力(输出电流量)。
•跨負載更新(從250W∼450W)。 •跨负载更新(从250W∼450W)。
•更新「用電負載表」。 •更新「用电负载表」。
•提升供電轉換效率的必備(最低)需求。 •提升供电转换效率的必备(最低)需求。
•提升5VSB的待備電流(增至720mA)。 •提升5VSB的待备电流(增至720mA)。
ATX12V 2.2版,2005年3月 ATX12V 2.2版,2005年3月
•更正12V2的負載層級表。 •更正12V2的负载层级表。
•在主供電接頭中新增串接的高電流終端電阻。 •在主供电接头中新增串接的高电流终端电阻。
•在ATX12V供電接頭中新增串接的高電流終端電阻。 •在ATX12V供电接头中新增串接的高电流终端电阻。
■ 結論 ■ 结论
瞭解上述的設計與規範變更就足夠了嗎? 了解上述的设计与规范变更就足够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設計規範中也對其他相關層面有定義,例如供電線路的線徑(直徑)方面,3.3V遠端感測用的是18AWG,若改換成3.3V供電用途(300W功率組態下)時則改採22AWG,至於一般的12V、5V、3.3V供電則建議用16AWG。 答案是否定的,设计规范中也对其他相关层面有定义,例如供电线路的线径(直径)方面,3.3V远端感测用的是18AWG,若改换成3.3V供电用途(300W功率组态下)时则改采22AWG,至于一般的12V、5V、3.3V供电则建议用16AWG。
其他還有接頭的供電線路最多允許長度(12V允許達28cm,其他則允許到25cm)、風扇的配置位置,風扇的直徑(須有8cm以上)、進氣量(典型而言須在25∼35CFM以上),就連進氣口要預留多少空間才能順利吸入足夠的散熱用冷空氣,也都有詳細的定義(須預留0.5"空間)。 其他还有接头的供电线路最多允许长度(12V允许达28cm,其他则允许到25cm)、风扇的配置位置,风扇的直径(须有8cm以上)、进气量(典型而言须在25∼35CFM以上),就连进气口要预留多少空间才能顺利吸入足够的散热用冷空气,也都有详细的定义(须预留0.5"空间)。
最後,不僅ATX供電器要符合上述的種種要求與規定,其他如CFX、SFX、TFX、BTX、LFX等其他構型(Form Factor)的主機板、供電器等設計也都要以ATX供電規範為基礎依歸,由此可知即便是桌上型供電系統,在基礎供電層面上也依然有持續的發展演進,如何讓標準跟進與產製成本取得平衡,這對設計工程師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最后,不仅ATX供电器要符合上述的种种要求与规定,其他如CFX、SFX、TFX、BTX、LFX等其他构型(Form Factor)的主机板、供电器等设计也都要以ATX供电规范为基础依归,由此可知即便是桌上型供电系统,在基础供电层面上也依然有持续的发展演进,如何让标准跟进与产制成本取得平衡,这对设计工程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