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7|1

116

帖子

0

TA的资源

一粒金砂(初级)

楼主
 

王石谈房地产 [复制链接]

王石:住宅产业——在分化与和谐的十字路口
2006-7-31

    今年有关房价的统计数字看起来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公众对房价变化的感觉与数字呈现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舆论对于房价的关注也并没有降温。数字和直觉,哪一个更有说服力?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从2004年开始,房价的快速上涨确实已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已经变得不容回避。

    房价上涨过快,消费者很担心,政府也很担心。而许多观点认为,只有开发商是开心的。但是,房价的过快上涨无人可以从中受益,即使开发商也不例外。过于亢奋的市场,也绝非是对房地产的真正利好,平稳发展才是行业之福。

    和同行中一些朋友谈到房价问题,大家都觉得比较忧虑。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未来如何才能走向和谐健康的道路?这不仅是行业、也是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是房价太高还是贫富分化?

    从2004年开始,房价上涨幅度明显变快。与此同时,中低收入家庭越来越觉得买不起房。表面上看,这个因果关系非常明显:买不起房就是因为房子太贵。但是深入探究一下,恐怕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

    说一种东西贵还是便宜,并没有绝对标准,贵不贵是相对于收入而言的。近年来大家说房价太贵,用得最多的是房价收入比这个概念。那么,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是不是高得太离谱,是不是越来越高?结论可能是让我们有些惊讶的,这15年中,房价收入比总体来看是呈下降趋势的。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组数据。从1998年到2004年,住宅均价累计增长了43%;而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了72%;存款余额增长累计增长了158%。从7年的时间跨度看,居民平均财富增长远远高于住宅均价增长。

    如果说,中国房价收入比越来越高,这个说法不成立,那么是不是因为中国的这个比值一直偏高呢?1998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有一个统计数据,世界各国房价收入比的平均值是8.4,中位数是6.4。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比中位数要稍微高一点,但是明显低于平均数。由此可见,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原因并不是房价收入比太高,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因为房子太贵。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问题恐怕就出在“平均”两个字上。上面所有的数据,都用的是平均数字。从平均数字来看,大家应该是买得起房的,但问题是大家的收入并不平均。根据有关数据,中国最富有的20%的人,差不多占有全部收入的一半。而越富有的人,可以用来买房的钱占其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高。因此从房屋的购买力来看,20%的富人恐怕占据的还不止是半壁江山。

    富人不买房子买什么?

    为什么房子卖给了富人?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不是因为房价太高,只有富人能买得起,所以房子都卖给了富人;恰好相反,正是因为大部分房子被富人买走,所以房价才高。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而富人不仅买得起大房子,还能购房投资。但是富人为什么要买那么多房子?这背后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买房子,他们买什么”?

    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贫富差距拉大的同时,一般都意味着劳动的竞争激烈程度高于资本竞争,资本回报高于劳动者回报。这对房产投资存在抑制作用,因为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越高,投资房地产的代价就越大,相对收益水平就越低。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却可能出现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贫富差距拉大的同时,投资回报水平却出现下降。

    从2004年开始,美国国债利率稳步上升,而中国国债利率却呈下降趋势,目前美国7年期国债利率已经高出中国近一倍。考虑到通胀因素,这个差距应更为明显。中国最大的资本市场是股市,但是从2000年开始,中国股市好几年呈大熊市,到2005年第四季度才出现好转。这个大熊市期间,平均来看股民不仅没有获得回报,总体财富反而大为缩水。

    除了回报率水平之外,缺少投资渠道也是大量资金涌入地产投资市场的原因之一。在中国,金融产品单一,金融创新的步伐似乎还跟不上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速度。而自主投资实业,又受到诸多准入限制,制度成本和交易费用较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资金进入不动产和原材料市场,其实也是无奈之举。除了富人之外,加入房产投资的还有很多中产阶层和普通市民,他们大多属于跟进性质,节奏比投资主力要慢半拍,因而在价格上升阶段盈利较少,而市场一旦出现波动,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但是他们依然趋之若鹜地加入进来,这只能说明目前我们的投资渠道确实太匮乏了。

    所以,要解决大量资金涌入地产投资的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广开投资渠道,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

    住房超前消费该停下来了

    富人的购买力摆在这里,而且他们目前投资门路还不多,很大一部分钱只好用来买房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房价降下来,甚至硬性把房价“管起来”,富人和穷人的购买力也是同步上升的,一半以上的房子还是会被富人买走。而比赛排队,他们可以雇人来排;搞实名制他们可以用亲戚朋友的名字,甚至还会出现“黄牛党”。这是世界上已经屡见不鲜的情况,没道理中国会例外。

    所以中低收入家庭能不能住得好一点,关键是房屋供应量有多少。但这方面的情况,现在并不乐观。最近几年城镇住宅新增量几乎是逐年剧减,尽管商品住宅的供应量在增长,但是全部住宅的供应量从2002年开始出现大幅度缩减。

    根据这个研究结果,要实现2015年人均建筑面积33平方米的目标,现有土地供应能力只能满足不到一半的要求。我们认为,综合考虑供给能力和收入水平、收入结构,2015年合理的户均面积应该是在87平方米以下。而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存量住宅户均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而新增住宅的面积更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样的面积,即使按美国的标准来看,也不算是特别经济了。何况在中国无论人均土地资源还是人均财富,比起美国来差得都很远。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现在我们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25、26平方米,这是一个中上收入国家的房屋面积。

    所以中国一直以来存在住房超前消费的问题,超前消费和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现在是越来越尖锐了。停止超前消费、改变居住理念,已经刻不容缓。未来的居住理念,一定是由追求面积变为追求品质,这样才能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滥用和依赖,更有效地解决尽可能多数人的居住问题。而从行业的角度看,要适应居住理念的变革,就要推进产业化,提高性价比,提升住宅质量、使用寿命与节能性能。

   

点赞 关注
 
 

回复
举报

116

帖子

0

TA的资源

一粒金砂(初级)

沙发
 

Re: 王石谈房地产

鼓励出租型物业 还有一组数据也很有意思。很多美国人住的住宅都是租的,欧洲一半人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而我们的自有率达到了80%以上。中国的城市住宅自有率不仅超过美国,也超过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或地区。 中国人过去的房子都不是自己的,现在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要住房子就去买,不愿意租。用来出租的房子也很少。为什么呢?除了消费观念之外,恐怕也要检讨一下我们的金融政策。 发达国家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主要靠出租物业。而这个行业能够发展起来,主要是靠金融业的支持。 现在中国的开发商做房子,基本上都是用来卖掉。而现在投资地产的购房者,基本上也是为了转手卖给下家。这和国外的情况差别很大,但是原因并不在于国内开发商或者投资者的兴趣取向不同,而是金融环境造成的。 开发商把房子做好如果不卖而是用来出租,那就涉及到一个资金无法回笼的问题,资金无法回笼,接下去就无法实现再生产和发展。现在银行对个人按揭贷款还是非常愿意做的,但是对开发商的贷款,限制是越来越严格。而民间的投资者,即使他们愿意向开发商提供资金来支持出租型物业,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在国外这个问题主要是通过REITs解决的,但是中国现在还没有这个金融品种。 现在商业地产领先了一步,但是住宅的转机还不明显。商业地产如果盖了就卖,整个卖掉是很困难的,最终就会像住宅一样,分成小块卖出去。但是商业地产需要整体管理经营,这和住宅不一样。如果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商业地产会非常糟糕。好在这几年国外基金开始介入,商业地产才出现了转机,整体持有出租的模式开始建立起来。 要让人人都买得起房子,这是很不容易的,从国外经验来看,甚至是不必要的。关键在于要让大家住得起房子,大量出租型物业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应该鼓励出租型物业的发展,鼓励开发商变纯粹售房为租售并举。而要实现这个转型,恐怕需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者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空间,尤其是金融配套的建立非常关键。 迈向和谐之路 收入水平的分化,使房地产行业走到了一个敏感而且暗藏冲突的境地。未来要走向和谐健康,现在是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各方的努力。政府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消费者也有居住理念的选择,而发展商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更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方向。 现在贫富分化很悬殊,房地产又是热点话题,发展商坐在风口浪尖上,如果无动于衷很难说是明智的。在这样一个阶段,开发商应该跨出这个行业,从更广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思考如何为缓解矛盾承担我们的责任。 社会财富,有一个三次分配的过程。第一次分配是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去创造财富,追求的是把社会总财富的蛋糕做大,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次分配是政府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保障弱势群体并促进社会公平;而第三次分配则是富有阶层通过投身公益事业主动促进社会的和谐。 从发展商的责任角度看,在第一次分配中主要是守法经营,依靠专业能力创造利润;在第二次分配中主要是照章纳税,税交给政府,由政府来决定如何分配。这两方面,有许多规范经营的企业应该都做得不错,但是对第三次分配的思考,现在可能还不是很多。 第三次分配应该是目前讨论的一个重点。有责任、有能力的企业以及已经富裕起来的人们,如何从腰包里掏出一些钱来做一些事情,如何让这些事情的效果最大化,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从20世纪开始,美国的企业家前半生钻研“敛财之道”、后半生钻研“散财之道”,这是一个普遍的情况,而且后者并不比前者缺少挑战性。 当然,通往和谐之路任重道远。我们目前所做的,还只是一个开始。 作者: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随便看看
查找数据手册?

EEWorld Datasheet 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9 下一条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国产芯 安防电子 汽车电子 手机便携 工业控制 家用电子 医疗电子 测试测量 网络通信 物联网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5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