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国内电动汽车的现状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用!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平湖秋月 于 2017-2-20 07:25 编辑
最近常常看到一些对控制器一点概念都木有的车评员,说啥特斯拉木有任何技术,只是别人技术的
堆积,甚至有位老农民企业家“啥x痒的”说啥分分钟制造出一辆特斯拉出来,哈哈,无知到了极点了,哈哈。。。
俺非电机专业毕业,对电机也只是道听途说,最近看了好几个985大学的教授,教授的电机学,哈哈,俺有点
纳闷了,这帮家伙都是快进高烟囱的人了,讲了一辈子电机,咋就只会推导几个数学公式呢,对电机说不出个123来,
似乎也是一个门外汉,居然是国内的精品课程,可想而知目前高校对电机理解有多么肤浅,你想国内的工程师能作出啥好电机。对得起一百年前的尼古拉特斯拉不?
特斯拉,宝马I3,I8的电机等都是人家经过精心优化和改动过的,绝非俺们认为的那种普通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
即使丰田prius的电机也是经过优化和修改过的。不说了,满眼都是泪。。。。
之前俺也和管理员同志讨论过,本论坛里控制器高手比比皆是,比那些专业汽车网站的同志,至少在电动汽车方面
懂得多得多,希望能开辟一个电动汽车板块,哈哈,木有被采纳 ,在此转帖一篇国内电动汽车的现状文章,
希望各位坛友能一起来讨论,是否有增加一个电动汽车板块的必要?我觉得学了好多年的微处理器,不知道该干什么?
哈哈,电动汽车应该是比较有前途的控制器使用的领域,并且国内在这方面烂的一塌糊涂。。。
由于电动汽车的准入门槛低,所以很多其他行业的企业去收购一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去生产造车,他们的大多数做法是采购成熟的电机,电控,BMS,DCDC,动力电池组,并购买成熟的车型逆向研发底盘技术,然后购买专业的调校公司来为电动汽车做系统的开发调校等,传统车企不同的是不用去开发车型底盘,而是用现有的燃油车底盘作为开发基础,比如奇瑞eQ,比亚迪帝豪EV,长安逸动EV,北汽新能源的EU260,比亚迪的E5等,虽然电动汽车的核心电池、电机、电控,但是要生产一台十分优秀、可靠的电动车仍然需要强大的工业背景作为依托,特斯拉就是很好的例子,背后有丰田、奔驰、松下等公司支持下融合了很多特有的技术开发出了很多人追捧的电动汽车。
国产低价电动汽车无任何技术含量可言,国产传统车企,利用造车的优势,将旗下的微型车小型车的通过简单的改装,摇身一变就称为了电动汽车,来向国家申请补贴了,这种车型根本不配叫做电动汽车,究其原因,首先将现款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冷却系统、排气管路等都全部去掉,换装上电动机、动力电池组、各种控制器等,外观装饰电动汽车特有的蓝色装饰条,车尾部增加电动车的特有通用标识ev,这样一辆纯电动汽车就诞生了,这种做法厂家节约了大量的设计费用,研发费用,测试费用以及零部件的采购成本,而售价往往是十五六万元,国家补贴后售价低至四五万元,价格的诱惑下让很多人都纷纷采购,但是它真的是一款性价比非常高的车吗?没有专门的设计、没有经过严苛的环境测试、没有经过碰撞试验、而采购的电机,电池更是以便宜能用为标准,更别提主被动安全了,为了拿到补贴,车企竟然让这种车跑100公里/小时,如何保证安全,而电池的短寿命、电机的可靠性、零部件的更换成本都成为一种不确定性。
为了达到国家强制规定的100公里/小时的速度,厂家将增大电池组数量,无疑就增大了车重,由于采购的成本原因,不会采购名牌电机,所以受电机的功率限制,微型车的动力表现的非常孱弱,提速慢,尤其是在高速路上,速度慢会占用车道,导致交通事故的风险大大增加,而一辆电动车的技术投入也是体现车型的产品品质和附加价值的,国内车企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考虑自己研发核心零部件,而是采购零部件,比如电池技术,国内的低端三元锂电池循环两千次就已经剩余60%~70%,而日韩三元锂电池可以循环三千到四千次,甚至更高,而控制器、逆变器等控制系统更是相差甚远了,所以车企很难去达成统一的产品标准,造成车辆在使用过程中故障率高,返修率高,更换配件的成本高等特点。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的汽车行业,是高科技技术,先进的制造技术等融为一体的未来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提升产品品牌形象的手段。而如今国内这些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不仅不在新能源上投入,反而为了节约成本只生产处于市场边缘的微型车,如此低端低质的现象无疑对企业品牌造成了很大影响。 而合资车企为什么没有一款纯电动车上市呢,难道合资企业真的在电动汽车行业不如自主品牌吗?不是的,外资汽车企业研发新能源车型很多年了,他们研发的是电动车的整车平台,大众专门为电动汽车研发了MEB平台,在未来,大众的此平台为模块化平台,将会产生众多车型,而电机、电控、电池将一并被整合在平台之中。而核心技术对他们来说并非是不可解决的难题,他们考虑的是车型的整体架构,产品的合理性,以及平台开发等,这种着眼于未来的全局观,想必国内没有几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