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锡膏如何悄悄决定波峰焊的焊接质量?从这五个方面看懂门道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傲牛科技 于 2025-4-9 10:31 编辑
在波峰焊的焊接过程中,焊锡膏就像看不见的 “幕后导演”,默默掌控着焊点的好坏。别小看这一罐罐银色膏体,它的成分、状态和特性,从多个层面影响着最终的焊接效果。下面用通俗的语言,带您看懂焊锡膏的 “隐形影响力”。
一、“核心配方”:金属粉末与助焊剂的黄金搭档
焊锡膏由两部分组成:金属合金粉末(比如锡铅、无铅的锡银铜等)和助焊剂。金属粉末的比例直接决定焊点的 “体质”:
1、熔点匹配度:如果焊锡膏的熔点(比如无铅锡膏约 217℃)和波峰焊机的温度(通常 240-260℃)相差太大,要么熔不透形成 “假焊”(表面粘住但内部没融合),要么过热导致焊点发脆易开裂。
2、 金属纯度:杂质多的焊锡膏(比如含铅量不稳定),焊点表面会像 “长麻子” 一样粗糙,甚至形成脆弱的合金层,轻轻一掰就断开。
助焊剂则像 “清道夫”,如果它的 “去氧化能力” 太弱,焊盘和元件引脚上的锈迹没去掉,焊点就会虚焊;但如果 “脾气太烈”(高活性助焊剂),又可能腐蚀元件,留下长期隐患。
二、“颗粒粗细”:太粗太细都麻烦
焊锡膏里的金属粉末颗粒大小,就像面粉的粗细:
1、颗粒太粗(比如超过 75 微米),就像在蛋糕里加了粗沙子,印刷时容易堵网板,焊盘上的锡膏要么 “缺一块”(少锡),要么 “鼓一包”(堆积),焊接时容易出现焊点不均匀、桥连(相邻焊点连在一起)。
2、颗粒太细(比如小于 25 微米),粉末表面积大,容易提前氧化,就像面粉暴露在空气中久了会结块,印到板子上的锡膏可能 “没活力”,熔化后焊点表面坑坑洼洼,甚至产生气泡。
三、“稀稠度”:黏度合适才能 “服帖”
焊锡膏的黏度,类似芝麻酱的稠度:
1、黏度过高(像没加水的芝麻酱),印刷时刮不动,锡膏堆在网板上,焊盘上的量不够,焊接后焊点 “瘦巴巴”,容易脱落;
2、 黏度过低(像加太多水的芝麻酱),锡膏会流得到处都是,本该印在 A 焊盘的膏体流到 B 焊盘,焊接时就会 “串门”,造成短路。
合适的黏度让锡膏像 “橡皮泥” 一样,精准地趴在焊盘上,既不塌陷也不粘连,这是完美焊点的基础。
四、“活性与残留”:清洁力和 “后遗症” 的平衡
助焊剂的 “活性”,决定了它去除氧化膜的能力:
1、 活性不足:就像用没洗干净的抹布擦桌子,焊盘上的氧化层没去掉,焊锡膏熔化后无法紧紧 “咬住” 焊盘,形成虚焊(看起来焊上了,实际一碰就掉)。
2、活性过强:虽然洗得干净,但残留的助焊剂可能像 “腐蚀性药水”,时间长了会慢慢侵蚀焊点和元件,尤其是高温高湿环境下,可能导致短路。
好的焊锡膏会在 “清洁力” 和 “温和度” 之间找到平衡,焊接后残留少且无腐蚀,即使不清洗也能长期稳定。
五、“储存与使用”:细节决定成败
焊锡膏是 “娇气” 的材料,储存和使用不当会直接 “闹脾气”:
1、温度湿度不对:长期放在常温下(比如超过 25℃),助焊剂会慢慢失效,就像面包过期会发霉;湿度太高(超过 60%),金属粉末会受潮,焊接时产生大量气泡(焊点里有小空洞)。
2、开封后没用完:反复解冻、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锡膏会变干、变稠,印刷时 “不听话”,要么印不上去,要么印出来厚薄不均,焊点自然好不了。
3、 搅拌没到位:锡膏用前需要搅拌,让金属粉末和助焊剂充分混合,否则可能出现 “分层”,有的地方助焊剂多(焊点发白、残留多),有的地方金属多(焊点过厚、易短路)。
焊锡膏对波峰焊的影响,就像食材对菜肴的影响:好的 “食材”(合适的成分、颗粒、黏度)加上正确的 “烹饪方法”(储存、使用得当),才能做出 “美味” 的焊点(饱满、光滑、可靠)。初入行业的朋友记住:选焊锡膏时,先看自己的产品需求(是需要耐高温的汽车电子,还是低成本的消费电子),再关注熔点、活性、颗粒度等关键参数,最后做好储存和使用细节,就能从源头减少焊接缺陷,让波峰焊的效果更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