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1816 于 2023-10-9 23:01 编辑
看懂MSPM0系列的型号编码
要看懂一个产品系列,只需要看懂型号的编码方式即可。
MSPM0表示TI的基于Arm Cortex M0+的微控制器家族。
L表示低功耗系列。还有一个系列是G系列,相比L系列性能更好,具有更丰富的外设,更高的主频(80 MHz)。
后面的数字是具体规格的组合,见下图。
1306表示ADC+COMP+OPA组合,但不包括TIA。
至此,型号里每个字符似乎都已经了解清楚了,除了开头的“MSP”。
MSP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的准确含义需要TI来回答。但它的准确含义可能并不那么重要,或许是使用这些器件的工程师的看法更重要。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MSP更早出现在TI著名的单片机MSP430家族里。目前“MSP430”、“MSPM0”都是TI单片机的家族,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就像我们现在不需要去考证为什么叫430一样,这些历史上的事情,和现在的应用关联不大。
前文我们统一把这些器件叫做“单片机”。实际上,官网目前把这些器件称之为“微控制器”(MCU)。但TI的这些微控制器,还带有不少优秀的模拟外设,可以处理模拟信号。因此它们是“混合信号微控制器”。很显然这个名词没有专用的英文缩写,因此TI给了一个缩写叫“MSP”,全称是mixed-signal microcontroller。眼尖的网友会发现,microcontroller里面没有字母“P”啊,姑且就当是processor的缩写吧。
咬文嚼字部分就到此结束了。个人认为,“混合信号处理器/控制器”的说法很好地体现了这类器件的应用场景。它们通常处于一个产品的前线,干着“脏活累活”。例如读取各种传感器的值(模拟或数字信号),输出各种控制量(模拟或数字量)等。
在人工智能当道的今天,大家更喜欢讨论的是各种高大上的算法、神经网络、大模型等,和物理世界打交道的这个部分看似不重要了,实际上却是最重要的。准确和及时地感知和控制所处的物理世界,是“MSP”最擅长做的事情,也是人工智能等高大上的新技术的基础。
M0+落伍了吗?
周围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比较资深的工程师,不乏有这么一些疑问:
现在怎么还学M0啊,0后面的加号是啥?听说M系列已经出到M7、M55了,再学M0+是不是都落后了?
这里其实存在一个小小的误解,需要补充说明ARM处理器的种类划分。
ARM处理器,按字母拆开正好有3个系列:
A系列是应用系列,性能高,功耗高,是跑应用程序的不二选择。
R系列是实时处理系列,适用于硬件实时领域,例如PLC、医疗、航空航天领域等。
M系列是微控制器系列,也就说我们通常说的单片机。
M系列随着时间推移,确实数字整体是增大的,比如M4(2010)、M7(2014)、M23/M33(2016)、M55(2020)等。
M0算是个例外,2009年推出的M0系列,2012年推出了M0+系列。这个系列反其道而行之,追求的是低功耗而不是性能。例如M0+对M0进行了改进,将三级流水线降到了二级流水线,就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功耗。
因此M0+不算是一个很老的内核,是和M4、M7等并行的一个小分支。
在TI推出MSPM0之前,我们需要把别家的M0+内核产品和TI的MSP430进行对比,毕竟二者都具有低功耗的特性。现在TI有了MSPM0,那就不用比啦,相信MSPM0相比MSP430一定具有一些后发优势。大家也可以把手上的MSP430工程尝试迁移到MSPM0上试试看。
附:MSPM0与MSP430的对比
参考文献
[1] 从 MSP430™ MCU 到 MSPM0 MCU 的迁移指南 https://www.ti.com.cn/cn/lit/an/zhcaby2a/zhcaby2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