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行业的检测者来说,任务繁重并不是主要问题,更大的挑战来源于那些“不可见”的安全隐患,可能是齿轮箱轴承的腐蚀、管道深处的一处裂纹、也可能是发动机中掉落的一个螺钉......为了不确定的隐患拆卸设备是不现实的,但这些“看不见”的安全隐患的确有可能在暗处肆意滋生,并在某个时机引发不可预料的结果。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在不拆卸的情况下让“不可见”变为“可见”,而这个设备恰好可以满足您的需要——工业内窥镜。
工业内窥镜一般自带光源,利用内置于插入管(探头线)中的光学透镜组或摄像芯片等组件,实现检测影像的传递,最终达到观察并检测被检设备内部结构或内表面缺陷的目的。这种检测技术改变了人眼视向和视距,扩展观测范围,主要用于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和运维阶段的缺陷检测与故障排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能源电力、桥梁建筑、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无损检测任务中,具有直观高效、简单易用的特点。
工业内窥镜检测技术,主要涉及这样几个方面:
照明技术。明亮的照明是清晰成像的保障之一,不管是采用前置光源还是后置光源技术,都应在探头或插入管前端提供充足的光照,并且可以根据检测环境、以及被检对象材质及表面的具体情况对光照强度进行动态调整,用成像提供良好的条件。
成像技术。清晰成像是目视检测的核心,不同种类的设备采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和导像技术,例如:直杆内窥镜通过安置于金属杆中的一组光学透镜传导光学影像,光纤内窥镜通过光纤束传导影像,工业视频内窥镜则通过探头前端的CCD(或CMOS芯片)进行检测影像的光电变化,并通过信号线缆传输到手持机屏幕上显示。对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工业视频内窥镜来说,CCD原生像素数是核心指标。
导向技术。通过控制探头前端向不同方向弯曲,镜头可以捕获不同方向的检测影像,因此具有良好导向性能的内窥镜,可以实施更快速更全面的检测。导向技术主要包括电动导向和气动导向,后者往往用于检测距离更远的情况下(例如20米左右),此外导向的连续性、导向粒度的可调节性、导向角度的大小、以及过载保护等都会影响导向性能。
测量技术。缺陷测量是工业内窥镜检测从单纯定性观测发展到定量分析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对裂纹、腐蚀等缺陷的长度、面积、深度等各维度数据的测量,以及和历史数据的比对,可以更准确地研判缺陷的当前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并正确制定监测、抑或是停机维修等决策,旨在更经济地保障资产的安全。除了传统双物镜立体测量技术之外,现在比较先进的是单物镜相位扫描三维立体测量技术。
工业内窥镜检测让"不可见"变为"可见",不仅可以辅助您全面洞察原本看不到的世界,发现安全隐患,还能够提供量化数据,帮助您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