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残缺的六度理论和SNS的实践者们(转帖)
残缺的六度理论和SNS实践者们,里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有些意思,今天以这篇文章为基础作些探讨。
tinyfool 提出4个典型的问题:权值问题、目的和结果问题、阻尼问题、关系的方向和传递问题,这几个问题对于探讨SNS很有帮助,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并不是六度的问题,而是SNS中服务的问题。
要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先要对六度理论作些简单的探讨。
什么是六度? 维基百科 的 六度分隔理论 有些解释。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接下来 维基百科 给出了一个数学解释:
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6 =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
六度分割理论或者说六度理论实际上描述了任意两个人之间的建立联系的复杂度,数学公式说明,建立任意两个人之间的联系,你可能只需要六次,或者说只需要惊动六个人。
为了进一步说明,不妨看个例子,如果你想在一个六十人的班级里面找一个你要找的同学,需要多少次?限制条件,你只能问学生“你是某某吗”。根据算法相关知识,我们要找到这个学生最多需要六十步(惊动六十个人),最少要一步,如果查找是随机的,平均复杂度是60/2=30。
现在假定你可以问你查询到的学生,而且学生互相认识,通过这个学生可以得到下一个学生的信息,那么你需要几步找到你要找的同学?答案也先显而易见,最多要两步,最少要一步,平均复杂度(59*2+1*1)/60约等于2。
如果你刚从外星球来地球,通过一个地球人就能找到另一个地球人,你需要几次能找到你要的人,答案是2次,如果你是地球人呢,答案就变成1次。
六度理论在于阐述,看似数量庞大的人群,建立两个人之间联系的代价到底有多大,是不是和人群的数量一样大。通过分析发现,六度包含有如下几个信息。
A.数量大的人群,通过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可以通过比较少的步骤获得人与人之间的(间接)联系。
B.即便人的联系宽度(一个人能够联系其他人的数量)很小,通过间接方式来建立任意两个人联系的代价也会远远小于直接寻找每个人,复杂度为n=log(N)/log(W),其中n表示复杂度,N表示人的总数,W表示每个人的联系宽度。
C.一个人的直接联系宽度总是有限的,扩展联系宽度可以也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而且效果明显,因为只要6次,你就可以联系所有人。
六度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证明地球上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少于或者等于六次来联系,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荒山野人恐怕无法与我们取得联系,六度只是提供了一个模型,来处理人们之间联系复杂度。
说到这里,应该说出我的目的了,六度理论是干什么用的?六度理论为在人群中建立任意两个人的联系提供了数学模型,一个人通过N和W的如何最小,达到联系最多n人的目的。
Tinyfool提到的权值问题、目的和结果问题、阻尼问题、关系的方向和传递问题,是否适合放到六度理论来研究呢?
我的看法是不适合,至少不适合全部放在六度中研究,六度本身是为建立联系提供模型的,只关注抽象的人与人的联系或者关联,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联系,如果把六度放在一般联系的位置,能够得到清晰的定位,作为一个基本理论也能够自成体系。如果把权值等问题混入进来,就会使六度理论需要和具体的领域相关联,难以形成一般性的结论。
如果以SNS来作说明,六度实际上解释了SN,即网络关系,其他的问题属于最后一个S--服务,或者说网络关系承载的价值。
这么说,并非在意让大家都接受我的六度分界线,是想给目前六度相关的社会网络研究提供一种有可能更明晰的思路,正如研究物理、化学,有人可能把这些放在一起作为自然科学来研究,还有人会把物理分成原子物理、相对论物理等来研究,研究方法不同在于探讨有效性,进一步统一研究方法在于大家形成共同的知识体系。
下面我进一步来说说,为什么这几个问题不适合放到六度中来研究,是不适合,不是不对。
权值问题是否适合归到六度之中呢?tinyfool说“六度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但是没有对这种联系作定量分析”,确实如此,实际的使用中,需要对六度的关系进行加权处理,只是这种加权与具体的使用环境密切相关,而且很多情况下不能用数量描述,权值方法恐怕难以形成一般性的方法。
退一步讲,假如权值能够计算,也未必适合放在六度中,权值说到底是对联系进行衡量,衡量标准是针对六度上面的服务而不是联系本身,服务是多样的,把与服务密切相关的东西放到六度中,必然会显得冗杂,并不合适。
在接下来的“目的和结果问题”讨论中,tinyfool讲了一个给股票经纪人传递信封的故事,最终通过5、6步,信是送到了,但并没有改变关系。正如tinyfool得出的结论,确实在这个关系网上传递的是信息,而不是关系,但是这并不影响六度的作用,正是由于存在关系才使得信息得以顺利传递,这也是六度的价值。这个故事同时还说明,六度关系和六度关系上面承载的服务是相对独立的。
另外,这个传递实际上也可以达到传递“关系”的目的,比如设计一种“创建关系”的服务。例如:发信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在信中注明,让股票经纪人通过传信路径返回自己的联系方式,如果这个服务完成,可以得到从心理学家到股票经纪人的一度关系。通过现存的关系设计特殊的服务来创建新关系,也是建立关系的一种常见途径。同样也可以设计一种特殊的服务,它用来解除关系。
六度的目的不是让你仅仅为了建立联系而把所有的1度以外的n度联系变成1度联系,相反,正是由于人的联系宽度有限的这一属性,六度提供非1度的人际交流模式来解决这个交际瓶颈。150问题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呼应。换句话说,创建关系(可以不严格的理解为tinyfool说的关系传递)并不是关系的唯一目的,也不是重要目的,在关系上面构筑服务才是重要目的。
如果把创建关系看成一种特殊的服务,所谓关系传递中的种种悖论就可迎刃而解,如:朋友的朋友是敌人的情况,而且这里还能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正是因为朋友的朋友是敌人,所以你不便于(不是“不能”)和他建立一度关系,相反,利用非1度的2度关系,通过你的朋友,你的敌人还可以为你服务,这才是六度的魅力。这是不是也说明六度的目的并不是把关系都变成一度呢?
阻尼问题实际上也是关系承载的服务问题,不再多说,对于“如果六度的连接没有任何的阻尼,估计我们每天收到的来自六度好友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让我们的脑袋爆炸”的说法,正好说明,人的联系宽度是有限的,人们需要利用好六度理论的N和W来组织自己的网络。
如果区分了关系和关系之上承载的服务,关系的方向和传递问题就不难理解,圈子不断扩大,而后破裂的不断重复变化过程是关系通过“创建关系”、“删除关系”服务的不断发展过程。
tinyfool 问“六度是不是完整的可以作为指导的思想”?并说“六度作为SNS的指导原则,并不足够,还有很多残缺,这些残缺会给我们的SNS实践带来失败的结果”。我的解释是,六度理论并不残缺,残缺的是SNS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