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这个话题,起于读“电路芯片化的思考”有感,Yicheng对我的博文中的一些观点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外企做国外的项目的支持工作,有个深刻的感受,就是询问某些国外的最新的元器件,连说明书都
要不过来,更不要说关键实验的测试数据,内部的技术文档之类。因此我们要不来的,国外的工程师
发个邮件可以要过来,我们能够从Datasheet上提取的信息实际上是粗略的一个数据,因为如果有需要
,在某些关键参数的问题上,可以得到IC提供商的参数保证。这些在国内,无论外企与国企,都得不到。
从汽车电子的发展来看,本来只有很少一批零部件商,因为汽车电子化的过程,整车厂把很大的一
大块产品设计与生产剥离出来给零部件提供商,因此汽车电子也就有了整车系统级与模块系统级,而在实际
中的需求对IC产品不断更新的集成化的需求由零部件商提供给IC设计公司,通过它们推出新的芯片方案,这
一切都在美国和欧洲悄悄进行。等到产品较为完善,所谓的IC的解决方案来到了中国,由IC厂商供给国内的
零部件供应商。因此在技术支持上,很明显的存在着时间的差距,还有着质量的差距。
由于大部分的零部件商在某些领域都有固定的芯片联盟,存在内部的协议价(包括产量,与新芯片的开发
需求),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国内的零部件厂商在BOM价格与硬件解决方案的技术上,都存在着先天的劣势。
实质上,以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的情况而言,自身做DIY芯片不现实,经验积累不够也无法提出明确的需求,
也无法催生国内的芯片设计产业的发展,毕竟不可能每个芯片公司都专门针对独特的应用组织一个庞大的
团队,都是通过联盟来获取应用端的反馈,这一切在国内汽车电子领域都是缺失的。在我工作的时间内,被动
元件80%都是日本供应商,主动元件100%是欧美企业,唯一的国内听说过的是宏发继电器,还因为质量问题
不敢使用。国内的元器件过AECQ100,AECQ101,AECQ200都较少(宏观上说,个别肯定是有的)。
在我脑海里面浮现出现今的产业链,欧美日韩的应用工程师在整车级与模块级的应用中根据创新的设计,
提出新的优化方案,这些方案与设计提供至IC设计公司,设计出样片由模块级工程师试验,通过实验与测试,
将改进方案给IC设计公司,改进得出成本技术优化的方案,最终所有新的产品应用在新的汽车终端上。
工程师不管是哪个系统层次,哪个技术水平,都是在产业链中的一环,实质上每个公司都是一样的。不能
什么都很清楚,但是一定要对自己说涉及的那一方面有个深入的了解,对每一级的应用的历史,技术难点,
发展趋势有直观的了解。无论愿不愿意,技术革新的过程客观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能做的只是将应用
做得更好,为产业链的上端下端提供详实的数据与经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