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0

1564

帖子

0

TA的资源

禁止发言

楼主
 

笔记本无线技术现状与发展 [复制链接]

无线技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说白了就是用无线信号取代了传统的连线。它给消费者带来的是一种舒适、自由无拘束、便捷网络连接方式,给生活与办公带来了新一番体验,没有了传统RJ45网线的缠绕。目前对于无线技术的运用可谓是相当的广泛,多数被应用在手持便携设备当中,比如PDA、笔记本甚至高端手机等,而本文仅仅围绕笔记本无线技术而展开.

  在笔记本电脑的世界里面,无线网络技术广泛的推广从英特尔的迅驰移动技术开始的,从2002年度开始到现在已过了六个年头,即便没有使用过无线网络,也少不了听到这个名词。大家或多或少都知晓无线技术,不过繁杂的名词,以及不同的无线标准、技术特点等许多用户还不是很了解,本文就在于理顺繁杂的无线类型以及对应的技术特征,加深大家对于无线网络的了解。最后,对未来的无线技术作合理的展望。

  无线技术、无线网络、无线上网

  在文章的最前面,笔者对几个概念稍微做一个形象的解释,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许多朋友一说到无线技术,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无线上网,再想到复杂的设置,顿时就觉得一团糟。其实这个想法是很片面的,无线技术可谓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技术,不仅仅局限于无线网络。自然也就不仅仅局限于无线上网,而且即便讲到无线网络也并非就与Internet挂钩。

  无线技术可以说无处不在,最简单的遥控器就在运用无线技术。无线技术只不过是将电流信号转换了电波信号,从而脱离了线的束缚。风筝与遥控飞机的差异相信大家不问自明了。红外线、蓝牙可以说是无线技术的经典运用。无线网络技术只是无线技术的一部分,广义的无线网络技术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没有网线束缚的网络技术。

  目前在笔记本领域提及无线网络其实更为确切的说应该分为无线上网与无线局域网。前者是直接通过CDMA、GPRS等方式来接入网络,使用者的地域移动几乎不受限制。后者采用无线网卡接入AP(Access Point)组成的网络当中,准确地说是一个无线局域网络的运用,去除传统网线的连接,地域移动受AP信号覆盖限制。只有AP连接到了Internet服务,才可以保证接入局域网内成员连接到Internet。

  WIFI 看到这个单词,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到处出现的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呢?WiFi的英文含义为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它是一个无线网络安全性规格。WiFi是由Intel牵头众厂商组成的联盟,为促进802.11无线技术的市场化而设立。通过了这个认证的无线设备在加密功能方面必须支持40和104位加密(另一个说法为64/128位),同时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

无线网络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有线网络,虽然这项技术早在二战期间就已经被军方使用,但是后期才会推广到民用领域,1990年才在市面上出现无线局域网相关产品。价格高昂,标准混乱是它的准确描述。到了IEEE802.11标准提出后,无线网络稍微进入了正轨,这已经是产品问世7年后的事情。早期使用的802.11b无线网络标准于1999年确定,它的运用才开始让无线网络真正意义上开始获得市场空间。

  早期的企业级用户开始架设的大多为基于802.11b协议的无线网络,它的使用对于小型公司结局网络布线方案提供了良好的选择。不过它的速度却不近人意,仅为11Mbps。部分公司自行作了Turbo Mode设计,并没有为市场所认可。为了提高速度与安全性,很快就有新协议802.11a问世,但是只用于特定的行业,它采用的是不同的频段。然而这个协议却来了一个大胆的创新,完全抛离了旧有的协议,自行其道。虽然它有着更高的速度,更为优秀的拓展性,不过却市场反应冷淡。多数用户不愿意抛弃旧有网络而作大投入进行升级。802.11g就是为了解决用户的这个困惑而推出,它兼容了802.11b的同时也支持更高的速率。于是便形成了市场上目前的主流格局802.11a/b/g。

  Intel作为WiFi的带头人,自然在推广无线网络上不遗余力。2002年迅驰一代推出的时候,迅驰平台的核心就纳入了无线网卡PRO/Wireless 2100/2100A。这次尝试,可以说非常成功,无线网卡开始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捆绑式的平台规划虽然霸道,却也着实增进了无线网络的推广。

  很快的迅驰一代平台开始走出市场迎接SONOMA到来,在过渡时期无线网卡也作了一次升级。新款的PRO/Wireless 2200BG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对于旧有无线网络进行了很好的支持。不过这并不是最终的定型,当2005年SONOMA正是上市的时候,人们见到的是PRO/Wireless 2915ABG无线网卡的配搭。这可以说已经涵盖了主流无线网卡的协议,充分考虑了无线网络的复杂性。

  Napa是今年两项的第三代迅驰平台,它所配备的无线网卡功能上就更强大,体积上也更为小巧。PROWireless 3945ABG不但支持了标准的802.11a/b/g协议,同时还添加了对802.11e新质量标准的支持,还支持VOIP等实时应用通过无线连接的实时传输,并且提高了抗干扰能力。由此可见在新一代的平台中,Intel寄予无线网卡的期望值相当高。

  与此同时,中国的WAPI标准与IEEE802.11i两个方案仍在进行激烈的角逐。WAPI是中国独有的无线网络标准,目前也之后我国拥有这个技术,行业内部存在较大的优势。不过在这个标准的推广上,显然阻力重重,同时方案也存在被否决的可能性。不过无论今年六月份的最终结果如何,WAPI协议与IEEE802.11i协议都在推都无线网络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对于一般的家庭,如果说要实现笔记本无线网络环境。其实很简单,出于成本的考虑,并不建议大家购置AP,而采用“无线网卡+无线网卡”的点对点连接。主要思路就是利用台式机的有线网卡作为出口,在台式机上加装无线网卡与笔记本的无线网卡进行数据交换。这种上网方式也称为Ad-Hoc方式。

  用户首先自然需要购买一块PCI无线网卡,同时也要保证笔记本拥有无线网卡。两块网卡使用的协议必须相同,否则将通讯失败。在台式机加装了无线网卡后,然后进行简单的网络配置。主机端在无线网络配置的SSID输入名称,为无线连接设置IP如168.168.168.1,最后将无线连接配置中的访问该成“仅计算机到计算机(特定)”笔记本上的设置与主机相同,除了分配不同的IP如我们这里设置168.168.168.2。设置完成后,只要两块网卡工作正常就可以在网上邻居中见面了。

  如果笔记本需要访问网络,那么只要将主机的有线网络连通,然后在主机端打开“网络连接”窗口,右键点击已经创建的宽带连接,如ADSL连接,选择“属性”打开属性窗口。接着选择“高级”标签页,在“Internet连接共享”区域选中“允许其他网络用户通过此计算机的Internet连接来连接”复选框,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对于小型企业,那么则可以采用AP或无线路由器来架设。这种架设就比上面的方法更为简单,不过成本自然较高,适合有较多计算机连接的无线网络环境。具体的思路为通过AP与主干网相连上网,或者通过无线路由设置组成局域网以及共享上网。这种方式基本上就是AP或无线路有的设置而已,用户完全可以自行操作。

 目前无线网络的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出高速的态势,以Intel牵头的无线网络时代似乎已经近在咫尺。不少的单位,个人都开始逐步迈入无线网络时代。然而可以说,这还并不是未来无线网络的局面。无线网络的发展所要走向的是一种随时随地的便捷,目前最为直观的见证就是手机网络。WiFi技术在网络接入的最后百米成功的实现了无线技术,然而要走出这个范围似乎就显得较为难堪。这就需要新一代的WiMAX技术的推广,来做到真正意义的无线网络覆盖,然笔记本能够随时随地的上网

  WiMAX无线网络是WiFi的进一步拓展,它将笔记本无线网络的解决方案又迈出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的优势在于距离远、速度快以及允许接入用户大、覆盖广、成本相对较低等等。确切的说它解决了WiFi的距离限制,能够架设起类似3G的网络覆盖。直观的说,它是一个功率强大的AP。要实现这些功能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网络架设投入,这将是需要一个国家的产业支持。要在地域内组架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城域网也只能是由行业与国家部门一同介入。

  目前来说,WiMAX技术在实际的使用中仍旧存在不少弊病,确切地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无线网络发展的趋势所在。Intel虽然已经发布了802.16协议支持WiMAX协议的无线网络设备,但是它却不愿意太快迈入城域网的组架行列,在NAPA平台上也并没有引入WiMAX技术。我们只能说,目前的这段时间,WiFi构成的小型无线网络依旧是不可动摇的主流趋势。

  WiMAX产业的运营模式尚在探索之中,不过无论如何,WiMAX产业链中各方都希望抓住WiMAX发展的契机迅速进入市场,但WiMAX产业需要从技术、产品、市场、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的联动与芯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运营商、政府管制单位的协同合作才能带来WiMAX的成熟应用,只有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多方共赢的盈利模式,WiMAX产业才能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相信不久的将来无线网络接入技术能够真正普及,犹如现行手机网络般方便。当然资费也需要进一步的下调,同时无线网络接入的速度也应该更快。一句话说回来,不管将来无线网络遵循那个模式发展,采用何种协议,它所带来的应该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改变一种现有的连线生活,简洁、方便、快捷、廉价将成为一种时尚。

此帖出自无线连接论坛
点赞 关注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随便看看
查找数据手册?

EEWorld Datasheet 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