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讨论,ADI还是美国的ADI,TI已经是China TI了吗?
[复制链接]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一石千层浪,模拟半导体故事这么多!消费类市场为什么要谨慎?大客户为什么是毒药?不是所有的生意都要去抢?模拟的玩法和套路,到处都是坑?!
其实庙里的香火生意,和步行街的商业生意,完全不是一个品味!
据说,美信和LT内部有战略底线,不做占比生意规模超过40%的客户!这是说的苹果吗?
以下数据,来源于年度报告,两家公司2016年的对比,果然印证了部分标题和下文观点: TI的重心果然在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从上表来看,ADI中国占比和TI有不小的差距,大本营深深扎根在北美。
另外,TI消费类占比不小,还有这么高的毛利,确实牛掰啊!
TI的优势在于模拟和DSP,ADI则在数据转换器!ADI和TI的竞争,不只是并购和资本,更多的还是差异化发展。LT被ADI拿下,说明模拟和数字的世界,完全不是同一片天空下的阳光!本文信息量大,观点胶着,切勿对号入座!
网络作者(素材来源于网络,作者非芯三板)正文如下:
主要是关于ADI并购LT引发的馒头。。。。。。
其实也不复杂,行业好的时候就分拆,不好的时候就并购,很正常的资本运作手段。 但确实ADI和LT的合并又有更多的意义。但这个和中国还有什么大基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也和中国的analog作坊的价格战不搭嘎。就算是价格战也是TI把这两家从消费类赶出去的。
在客户那里早就流传,ADI还是ADI,是American DI,TI已经是CTI了,China TI。TI本土化运作的模式在消费类对这两家包括Maxim是碾压之势,斩草除根。TI全球副总裁谢兵,一个没有美国背景的加拿大籍亚裔,也因战功卓著进了TI的核心管理层。
大家可以回顾下几年前ADI和LT两家CEO的谈话,ADI说自己为第一代iPhone提供了audio解决方案,LT说自己为第一代iPhone提供了power management方案,后来杀价太厉害我们就都退出了。因为我们要追求更高的毛利,我们要去开拓全新的领域。这些话见仁见智,换个角度难道不是自己没有能力在消费类做下去了?否则,就一句我不和apple做生意了,没劲,B也不是这么个装法,对不? (对此观点,芯三板持保留意见)
所以ADI和LT的合并更强有力的说明了analog这个行业确实前途暗淡,因为即使ADI和LT也很难再找出开拓性的领域和技术,维持自己的高毛利和逼格。当市场是饱和的,技术的门槛逐渐降低,也只能不再傲娇,转而追求规模,运营,成本控制,期望形成垄断。 这次合并后最难受的其实是maxim,其实最早传出的是ADI要买maxim,估计是最后没谈拢,maxim难不成最后再委身于TI?? (很有可能啊) 再说说国内的analog,客观说近5年,国内的设计水平和产品品质提升很快。但是analog想超越需要付出更多。很多人觉得是美国人宁可烂在手里也不要中国的大基金。但其实analog是买不来的,买来的就是现成的产品和品牌而已,却买不来未来。
analog需要的是know how。不仅仅是电路技巧,还有产品定义,系统应用,封装,工艺,品控,运营,测试,可靠性,失效分析等等,是每个都know how才有机会做大。国内的公司很难聚齐,每个领域都懂的人才。往往现状都是几个designer出来创业,其他一概不知,摸着石头过河。
但确实市场都在中国,目前至少消费类,系统整机商大部分已经摘掉了对国产analog的有色眼镜。也慢慢涌现出了一些上规模的analog公司,公司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会正视自己的问题,比如我知道的几家power公司都组建了自己的device团队,打算虚拟IDM的运作。借助于FC封装的升级,也有很多公司组建专业的封装团队。像在移动电源和音箱领域越来越多的公司也敢于自己定义SOC的解决方案,做的不错。只有这样慢慢坚持下去,一个bug一个bug的解决,才能培养know how的人。 各个方面都补齐了,没有短板了,才有可能向高端进军,向巨头挑战。这些都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事情。
此文一出,一片叫好声,不过,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好文,更有精彩回应,果然不同凡响,摩擦生火,激情来电,各种摘录如下:
原文1、....但确实ADI和LT的合并又有更多的意义。但这个和中国还有什么大基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也和中国的analog作坊的价格战不搭嘎。就算是价格战也是TI把这俩家从消费类赶出去的。
不同观点---表面看,或者短时间看,两个美国模拟巨头的并购和大基金或者大基金收购似乎没有毛关系,站在战略的立场来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高端模拟芯片巨头的并购带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引发一系列更多欧美模拟芯片厂商与模拟厂商或者模拟与数字厂商的合并,最后只剩下更大规模的公司了。
大基金成立之初是为了更好、更强的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链,希望减少欧美企业的掣肘。虽然这次投资战略高度和规模比2000年大很多,但是风格确实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类似于PE的风格:投资成熟企业、收购各类半导体公司。国内已有的芯片公司技术和实力已经那样,大基金投入再多的钱无非是拼大饼,软实力无法提高啊!于是收购欧美企业成为提高实力的捷径,原来欧美企业小而精的芯片公司不少,收购价格也是能承受的,也许美国阻拦的力度也没有那么大了。现在合并后的欧美企业无论从体量和实力上都大大增加,这不是增大收购的财力困难,也增加了美国对中国基金收购的关注度和阻力了么?
此外,南海事件后,使美国安全委员会对中国公司和大基金收购美国芯片公司非常敏感,想封杀的心更狠了。 原文2、....所以ADI和LT的合并更强有力的说明了analog这个行业确实前途暗淡,因为即使ADI和LT也很难再找出开拓性的领域和技术,维持自己的高毛利和逼格。当市场是饱和的,技术的门槛逐渐降低,也只能不再傲娇,转而追求规模,运营,成本控制,期望形成垄断。
不同观点---ADI和LT合并如何得出analog这个行业前途暗淡?如果是这样,为啥不是数字类芯片公司和ADI(或LT)合并,这不比两个模拟芯片合并更好?
其实芯片的市场以数字为主流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数字类芯片不做到行业前3名,几乎没有利润可言;由于客户广、需求参差不齐,导致模拟类芯片厂商山头林立,但是利润还一直不错,只是规模难以形成江湖霸主之势;一直以来难有合并的意向,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市场的爆发点。这次ADI<的合并,不是模拟没有开拓性的领域、也不是前途暗淡了,而是找到了市场的爆发点----消费级和工业级模拟芯片和部分专用数字芯片的连接块与共存块:物联网、车联网、VR、AR。这个市场有多大不用我说了,其技术的核心在于信号感应、接受、放大、最后终端控制,而不是信号计算和处理(数字核心),这些是一贯只做高毛利率产品的ADI和LT最擅长的,而且消费类市场一直败于TI的这两家公司,希望在规模上打个翻身战,牢牢控制这个市场的垄断权,所以他们依然傲娇,毛利率仍然行业最高,变化的是1+1>2,资本市场估值更高! 其实TI早就看准了这些市场,否则贵为DSP的老大,怎么会不再大力发展DSP等数字类芯片,转向发展工业类模拟芯片。 原文3、 ....再说说国内的analog,客观说近5年,国内的设计水平和产品品质提升很快。但是 analog想超越需要付出更多。很多人觉得是美国人宁可烂在手里也不要中国的大基金。但其实analog是买不来的,买来的就是现成的产品和品牌而已,却买不来未来。
不同观点---国内这5年在低端模拟水平还可以的公司,几乎是海归创立或者外企精英背景成立的公司,没有正向设计能力和掌握正规芯片流程的本土公司,即使是上市公司,设计水平和产品品质仍然强差人意。买了公司,只要不让反向设计的人或者研究所背景思维的人领导这个公司,其专利消化是很快的,模拟技术照样可以买来的,没有那么神秘,但需要持续投入。 原文4、analog需要的是know how。不仅仅是电路技巧,还有产品定义,系统应用,封装,工艺,品控,运营,测试,可靠性,失效分析等等,是每个都know how才有机会做大。国内的公司很难聚齐,每个领域都懂的人才。往往现状都是几个designer出来创业,其他一概不知,摸着石头过河。
不同观点---KnowHow是做IC设计都需要的,流程管控也不是因为模拟就不一样,国内的公司,包括国企在系统应用,封装,工艺,品控,运营,测试,可靠性,失效分析等都掌握的不差,差的是部门合作、差的是芯片没有产品定义(抄datasheet不要也叫产品定义)或者有定义而没有设计能力。
几个designer(不论海龟或者土鳖)出来创业的公司,如果没有经历过上述流程管控是做不好的,只是中国投资IC环境太恶劣,导致VC投资的公司少,只有靠土豪投几百万或千万拉几个designer出来创业的公司比较多,所以中国模拟设计之路还很长。 原文5、也慢慢涌现出了一些上规模的analog公司,公司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会正视自己的问题,比如我知道的几家power公司都组建了自己的device团队,打算虚拟IDM的运作。借助于FC封装的升级,也有很多公司组建专业的封装团队。像在移动电 源和音箱领域越来越多的公司也敢于自己定义SOC的解决方案,做的不错。只有这样慢慢坚持下去,一个bug一个bug地解决,才能培养know how的人。 不同观点---其实通过IDM和封装来提升该公司的竞争力,本质上不是模拟芯片公司的竞争核心,他们多半是模仿设计同行,又后怕同行抄袭、或者提高打价格战的能力才这么做。事实如,成功上市的BCD和矽力杰都有自己的后端,但是两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欧美模拟芯片公司相比逐年下降,差的就是新产品设计上难有突破,所以那些模仿通吃下游的设计公司,我觉得不是上策,模拟芯片公司的竞争门槛还是自主创新设计能力,外加特制后端。 原文6、 各个方面都补齐了,没有短板了,才有可能向高端进军,向巨头挑战。这些都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事情。
不同观点---这些,没有让人才去尝试失败,像海思一样敢于承担失败的风险,一切都是空谈,要做到这些,就是VC有耐心的持续投入,这是必需要资金配合才可以完成的,否则小打小闹,10多年后充其量是台湾模拟芯片的水平。
原文7、关于ADI对消费类的回避问题
不同观点---只有消费类对集成和成本有变态的要求,工业级有工业级的玩儿法,ADI/TI不适合消费级,不意味着他们在工业级玩儿不下去。至于工业级和消费级,两个市场都无法互相替代,肯定是长期并存的,在消费类玩不下去,我觉得不能代表他们没落,相反,他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更加舒服,自己更擅长的位置。
原文8、关于不做苹果等巨无霸问题(联想到高通的烦恼,dialog和Imagination股票的暴跌,这些老司机们有点眼光啊)
不同观点---大环境确实不好,不过不做apple的business倒确实是LT和ADI的明智之举。像LT有很多产品都用自己的FAB和特殊的工艺,产能有限,根本不能满足apple的量,apple曾经要求LT专门给它建厂供货也被拒绝。因为第一apple给的价格并不高,同样的货卖散户拿钱更多,而且apple还会不断压价。第二给apple建厂,几年后apple不订货了,厂子怎么办?FAB烧钱就烧死小公司了。第三 apple订货量大,可能一年销售额暴涨,股票也涨,但如果以后丢了单子,销售就暴跌,股票也动荡。求稳健的公司不一定愿意。当年maxim丢掉三星pmic的单子,销售额大跌的窟窿就很难补。apple大部分供货商都有second source,让厂家互相压价,只有少数几个实在别人做不出来的才不屌它,adi和qualcomm也在其中。
不是所有厂家都一定拼命抢生意。像当年dell招标pc主板cpu电源除了拼命压价,还要求ic公司如果ic坏了赔偿整机价格。结果只有semtech为了追求销量签了不平等条约,也许当时管销售的副总升官发财,但后来出了问题差点赔了整个公司进去。(这个观点非常有见地)
另外,在TI工作过的买老师也和我说:以上观点没有考虑SOC,SOP对模拟的冲击,要谈模拟的前景,一定要考虑SOC这个大趋势对模拟TAM的挤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