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EPRI提出称为“intelligrid”,随后还有“gridwise”、“smart grid”,目前“smart grid”是大家比较接受的称呼。而对智能电网的描述则各有所表,美国、欧盟、中国等都有不同的定义,我从网上看到有人对智能电网定义做了个概况,还是比较全面的。是这样说的:电网的智能化,也被成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告诉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这段话很长,很抽象,并没有谈及应用层面的内容,我反正是看不懂,看完了之后仍然不知道是个什么鬼。其实,要了解智能电网还是要接触实际应用,才能理解消化智能电网的内涵。
为什么需要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美国最早提出的,动机是因为美国的电力系统建设比较早,早期投入不足,在新世纪新需求下,以及经济因素推动下需要升级电力系统增加运行可靠性。而在中国,2009年4月24日,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访美,发表主旨演讲称:“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全面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而2004年,刘振亚拍板上了特高压建设项目,我个人认为这里不过是为了把口号喊得更响罢了,在21世纪信息化时代,不搞点高大上的词,你装逼都装不下去。我觉得真正的推动力是2008年雪灾对电力系统的一次大地震。这一次雪灾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电力和交通这两个方面,为什么呢,因为电力中断后电气化的交通受影响,交通中断后物资运输受影响,在这里不难发现有一个死循环bug,电力中断影响交通,交通影响煤炭运输,煤炭运输又反过来影响电力。那一年的春节,有多少人滞留,这个应该不少人有体会。
智能电网建设
2009年,国家电网宣布:在2020年要建成坚强的智能电网。并且提出了建设的三个阶段:
时至今日,2016即将过去,实际推进的进度是否达到要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家自行观察吧。
智能电网能如何影响用户?
作为电能最终消费用户,更关心的是智能电网能在哪些方面带来实质性的影响。我认为有几点:
1、经济:智能化之后发电、输配电环节协调更加合理,产电成本下降。用电习惯改变,如分时段收费
2、稳定:电能质量的提升,故障分析及维护更加高效
3、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