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CPU缓存实现的细节 缓存的实现者们都要面对一个问题——主存中每一个单元都可能需被缓存。如果程序的工作集很大,就会有许多内存位置为了缓存而打架。前面我们曾经提过缓存与主存的容量比,1:1000也十分常见。
3.3.1 关联性 我们可以让缓存的每条线能存放任何内存地址的数据。这就是所谓的全关联缓存(fully associative cache ) 。对于这种缓存,处理器为了访问某条线,将不得不检索所有线的标签。而标签则包含了整个地址,而不仅仅只是线内偏移量(也就意味着,图3.2中的S为0)。
高速缓存有类似这样的实现,但是,看看在今天使用的L2的数目,表明这是不切实际的。给定4MB的高速缓存和64B的高速缓存段,高速缓存将有65,536个项。为了达到足够的性能,缓存逻辑 必须能够 在短短的几个时钟周期内, 从所有这些项中,挑一个匹配给定的标签。实现这一点的工作将是巨大的。
Figure 3.5: 全关联高速缓存原理图
对于每个高速缓存行,比较器是需要比较大标签(注意,S是零)。每个连接旁边的字母表示位的宽度。如果没有给出,它是一个单比特线。每个比较器都要比较两个T-位宽的值。然后,基于该结果,适当的高速缓存行的内容被选中,并使其可用。这需要合并多套O数据线,因为他们是缓存桶(译注:这里类似把O输出接入多选器,所以需要合并)。实现仅仅一个比较器,需要晶体管的数量就非常大,特别是因为它必须非常快。没有迭代比较器是可用的。节省比较器的数目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反复比较标签,以减少它们的数目。这是不适合的,出于同样的原因,迭代比较器不可用:它的时间太长。
全关联高速缓存对 小缓存是实用的(例如,在某些Intel处理器的TLB缓存是全关联的),但这些缓存都很小,非常小的。我们正在谈论的最多几十项
对于L1i,L1d和更高级别的缓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做的就是是限制搜索。最极端的限制是,每个标签映射到一个明确的缓存条目。计算很简单:给定的4MB/64B缓存有65536项,我们可以使用地址的bit6到bit21(16位)来直接寻址高速缓存的每一个项。地址的低6位作为高速缓存段的索引。
Figure 3.6: Direct-Mapped Cache Schematics
在图3.6中可以看出,这种直接映射的高速缓存,速度快,比较容易实现。它只是需要一个比较器,一个多路复用器(在这个图中有两个,标记和数据是分离的,但是对于设计这不是一个硬性要求),和一些逻辑来选择只是有效的高速缓存行的内容。由于速度的要求,比较器是复杂的,但是现在只需要一个,结果是可以花更多的精力,让其变得快速。这种方法的复杂性在于在多路复用器。一个简单的多路转换器中的晶体管的数量增速是O(log N)的,其中N是高速缓存段的数目。这是可以容忍的,但可能会很慢,在某种情况下,速度可提升,通过增加多路复用器晶体管数量,来并行化的一些工作和自身增速。晶体管的总数只是随着快速增长的高速缓存缓慢的增加,这使得这种解决方案非常有吸引力。但它有一个缺点:只有用于直接映射地址的相关的地址位均匀分布,程序才能很好工作。如果分布的不均匀,而且这是常态,一些缓存项频繁的使用,并因此多次被换出,而另一些则几乎不被使用或一直是空的。
Figure 3.7: 组关联高速缓存原理图
可以通过使高速缓存的组关联来解决此问题。组关联结合高速缓存的全关联和直接映射高速缓存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那些设计的弱点。图3.7显示了一个组关联高速缓存的设计。标签和数据存储分成不同的组并可以通过地址选择。这类似直接映射高速缓存。但是,小数目的值可以在同一个高速缓存组缓存,而不是一个缓存组只有一个元素,用于在高速缓存中的每个设定值是相同的一组值的缓存。所有组的成员的标签可以并行比较,这类似全关联缓存的功能。
其结果是高速缓存,不容易被不幸或故意选择同属同一组编号的地址所击败,同时高速缓存的大小并不限于由比较器的数目,可以以并行的方式实现。如果高速缓存增长,只(在该图中)增加列的数目,而不增加行数。只有高速缓存之间的关联性增加,行数才会增加。今天,处理器的L2高速缓存或更高的高速缓存,使用的关联性高达16。 L1高速缓存通常使用8。
L2
Cache
Size Associativity Direct 2 4 8 CL=32 CL=64 CL=32 CL=64 CL=32 CL=64 CL=32 CL=64 512k 27,794,595 20,422,527 25,222,611 18,303,581 24,096,510 17,356,121 23,666,929 17,029,334 1M 19,007,315 13,903,854 16,566,738 12,127,174 15,537,500 11,436,705 15,162,895 11,233,896 2M 12,230,962 8,801,403 9,081,881 6,491,011 7,878,601 5,675,181 7,391,389 5,382,064 4M 7,749,986 5,427,836 4,736,187 3,159,507 3,788,122 2,418,898 3,430,713 2,125,103 8M 4,731,904 3,209,693 2,690,498 1,602,957 2,207,655 1,228,190 2,111,075 1,155,847 16M 2,620,587 1,528,592 1,958,293 1,089,580 1,704,878 883,530 1,671,541 862,324
Table 3.1: 高速缓存大小,关联行,段大小的影响
给定我们4MB/64B高速缓存,8路组关联,相关的缓存留给我们的有8192组,只用标签的13位,就可以寻址缓集。要确定哪些(如果有的话)的缓存组设置中的条目包含寻址的高速缓存行,8个标签都要进行比较。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来是可行的。通过一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有意义的。
表3.1显示一个程序在改变缓存大小,缓存段大小和关联集大小,L2高速缓存的缓存失效数量(根据Linux内核相关的方面人的说法,GCC在这种情况下,是他们所有中最重要的标尺)。在7.2节中,我们将介绍工具来模拟此测试要求的高速缓存。
万一这还不是很明显,所有这些值之间的关系是高速缓存的大小为:
cache line size × associativity × number of sets 地址被映射到高速缓存使用
O = log 2 cache line size
S = log 2 number of sets 在第3.2节中的图显示的方式。
Figure 3.8: 缓存段大小 vs 关联行 (CL=32)
图3.8表中的数据更易于理解。它显示一个固定的32个字节大小的高速缓存行的数据。对于一个给定的高速缓存大小,我们可以看出,关联性,的确可以帮助明显减少高速缓存未命中的数量。对于8MB的缓存,从直接映射到2路组相联,可以减少近44%的高速缓存未命中。组相联高速缓存和直接映射缓存相比,该处理器可以把更多的工作集保持在缓存中。
在文献中,偶尔可以读到,引入关联性,和加倍高速缓存的大小具有相同的效果。在从4M缓存跃升到8MB缓存的极端的情况下,这是正确的。关联性再提高一倍那就肯定不正确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数据,后面的收益要小得多。我们不应该完全低估它的效果,虽然。在示例程序中的内存使用的峰值是5.6M。因此,具有8MB缓存不太可能有很多(两个以上)使用相同的高速缓存的组。从较小的缓存的关联性的巨大收益可以看出,较大工作集可以节省更多。
在一般情况下,增加8以上的高速缓存之间的关联性似乎对只有一个单线程工作量影响不大。随着介绍一个使用共享L2的多核处理器,形势发生了变化。现在你基本上有两个程序命中相同的缓存, 实际上导致高速缓存减半(对于四核处理器是1/4)。因此,可以预期,随着核的数目的增加,共享高速缓存的相关性也应增长。一旦这种方法不再可行(16 路组关联性已经很难)处理器设计者不得不开始使用共享的三级高速缓存和更高级别的,而L2高速缓存只被核的一个子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