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说服对方,需要用的方式是讲道理,而不是依靠灌输,或者是服从。而这本身只不过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而已。最近这些天我在重新看一些书,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康德的《逻辑讲义》。如何理性地进行辩论,柏拉图时代,已经透过苏格拉底对话对世人进行了展示。而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到现在都是很多高等学府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基本课程。而距离我们要近很多,但也有二百多年的康德,则一直在修订当时流行的逻辑思想,提出感性需要和知性结合,直观必须加上思维。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意思,最本质的问题,其实很久以前,古代的先贤已经表述得非常清楚,但是直到现在,用理性的方式讲道理,在很多地方,依然不是人们的生活常态,“理想国”依然相当遥远。至于原因:很简单,因为社会没有把这些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成为只有一部分精英才有机会接触到的知识。这里可能是因为提供教育资源的一方觉得不重要,也可能是因为根本不想让人们拥有这样的尝试。
虽然和古人相比,社会进步,但是人的思维和知识,从出生到长大,需要的是教育和学习,如果缺少了这些,一个人的智商,只能够停留在很低甚至原始人的程度。
懂得了逻辑思维,自然可以轻易地推翻对方不合逻辑的观点。但是有些时候,对方也逻辑缜密,但却运用了错误的事实作为论据,那怎么办?
在资讯开放的地方,要这样做自然非常困难,因为建立在错误的事实之上的任何观点都是无法成立的,不管逻辑是多么清晰和准确。但是如果信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轻易能够获取的,或者只能够获得部分的资讯,那么,这种方式就会大行其道。这当然是蓄意的欺骗,达到指鹿为马的效果,问题在于,如果没有资讯来源渠道,根本没有能力判断或者反驳,纯粹用逻辑技术来作为判断,最终就会接受了错误的观念。
不过,即便是拥有基本逻辑常识,同时也能够有能力获得足够资讯的人,很多时候,也会轻易地认同那些有着明显事实错误,以及逻辑谬误的观点。这无关一个人的智识,在我看来,是一种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反应。
因为这些人接受的观点,往往和自己的某一种立场是接近的,比如不喜欢一个人,尽管知道其他不喜欢这个人的理由是谣言,甚至是一种污蔑毁谤,但是对这些人来说并不在乎,反而很乐意让这些虚假的资讯,来支持自己的情感选择:继续而且更加不喜欢这个人。
只是,这样会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因为情感和立场,从而不在乎事实真相,不在乎是不是符合常识和逻辑,慢慢变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还有一种,在权衡了利益之后,发现不指出事实或者逻辑上的错误是更为安全的,那这个社会,因为错误的事实和逻辑谬误畅通无阻,从而拉低整个社会的智识水平?
我不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回看人类历史,尽管在物质以及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无数的成果,但是如果来看一个社会讲道理的水平,却似乎并未表现出相匹配的进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