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 税控:梦想与现实的千亿之遥
竞争:半数厂商将颗粒无收
这种状况恐怕是很多税控机厂商所始料未及的。之前业内对于税控机的乐观估计吸引了众多企业投入这个行业。2005年4月,信息产业部首批为88家企业颁发了生产资质认证,在首次颁发之后,又有多家企业获得资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总共有113家企业获得生产资质。据一位业内人士估算,目前113家获证企业每家在与税控相关的各种投入方面,资金累计总和少则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
对比行业现状,我们除了感叹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之外,不由也为企业捏了一把汗。
它们将面临什么?
“傻子过年看隔壁,行业里相当多的企业都是近些年跟风进来的,既没有像亿利达、浪潮、海信这些资深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口碑,也没有像某些厂商那样的绝对关系,看着别人烧钱自己也跟着起哄。三年下来,哪一家企业不是花几千万元的。招标的门坎水涨船高,中标的希望也就越来越小!中标后,能不能赚钱还很难说,如果中标项目不能达到五个以上的省,前期的投入就打了水漂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这样表达自己对于行业前景的判断。
这位人士的话可能有些偏激,但是也并非全无道理。以广东省中标企业面临的情况为例分析,根据税务总局的文件,税控收款机的普及是有范围的,据此判断广东市场总容量大致不会超过30万台。如果10家企业瓜分市场,每家约2万多台,以每台机子销售均价3000元计算,每家企业几年内市场销售总额在6000多万元,扣除产品成本、售后维修及培训等费用,企业的盈利前景未可乐观。爱普生中国公司信息产品营业部副部门经理王金城是国内最早接触税控机行业的一批人之一。他认为,很多企业盲目投入,都想收割,结果真正能够吃到嘴的企业并不多,“很多企业花了几千万元购买进口设备,生产税控机,结果赚不到钱,看着真是心痛啊!”王金诚这样感叹道。
“刨去研发、销售、管理成本、代理商成本,厂商的利润已经很薄。行业内这么多企业,能有10家赚钱就不错了。”上文那位业内人士这样说道。
尽管政府部门多次出台各种资质认证、不断提高准入门槛,对于市场规模的错误认知和对于产业前景的盲目乐观使得众多企业加入了税控机市场的竞争,也造成了目前税控机行业鱼龙混杂的局面。据另一位税控机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士介绍,目前,税控机企业可以分为几个类型:大集团或上市公司下属的子公司或部门,例如浪潮、深科技、湘计、四通等企业。这类企业对于税控机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花了很多精力在做税控机的,还有一种是把税控机当做在股市上圈钱的概念;第二类企业是专注税控机行业较早、规模也较大的企业,例如亿利达、江裕映美、杉达等。这类企业在产品研发、稳定性上都更显优势;最后一类是2003年后加入的中小企业新军,例如中鼎、湖北金龙、佳诚等企业。而在这三个类别中,第三类占据了大部分数量。据统计,在获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生产资质证书后,最终拿到质检总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牌照(被业界称为市场通行证)的众多厂商中,中小企业超过2/3,显而易见,主管部门各个审查环节的一些硬性指标并没有成为税控市场准入的高门槛。
一位知悉内情的业内人士这样评价行业内的企业:“有些企业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税控机作为一个新概念,上市融资或者私募圈钱。据他介绍,某省有家生产税控机的企业没有生产基地、没有研发部门,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只是拿了别人的机器卖了几百台。然后,把生产许可证拿到手,吸引到了风险投资。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可能损失还比较小——毕竟概念已经炒过了,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相比之下,反倒是那些想在行业扎根的企业压力最大。
但是,在不断升级的招标程序面前,即便是真心实意想做大这个行业的企业,仍然会面临着不同的命运。在经历了两次堪称残酷的投标历程之后,已经有人开始疑惑:按现在的投标程序,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是在全国都不可能中标的,它们的日子如何过?
被淘汰将是它们面临的命运。
“100多家企业在30几个战场撕杀,截至今日已完成了两个战役,究竟谁会笑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