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之痛;中关村是如何痛失“技术中心”地位的?
[复制链接]
中关村之痛 中关村是如何痛失“技术中心”地位的? 2004年,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出现拐点:中国高科技产业由于资本市场退出形式的好转,以及网络热潮的重新回暖,而被注入全新活力,开始步入新一轮黄金时期。2003年12月,携程旅行网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随后,灵通网、中芯国际、TOM Online等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中国公司在美国演绎新一轮资本市场的神话。可惜,在这些活跃的因子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中关村的影子。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 被政策“泡沫”和媒体“泡沫”掩盖下的惊人事实 如果说《中关村之死》的标题仅仅是作者和出版者一种耸人听闻的夸张和炒作。那么,我觉得你可以放下本书,就像放下当下到处泛滥的“组装书”、“拼凑书”、“包装书”和“急就书”一样。继续享受你平静的思维和生活,毕竟这个世界早已经不缺乏热闹和喧嚣。可是,我们可以以自己的良志保证:这是一本绝对发自内心,也绝对对观点和思想负责的书! 再美丽的数据,再漂亮的说辞,也无法否认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中关村已经不再是中国高科技创新的“中心”。中关村已经无力领导中国的高科技走向。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事件!我们如何能够保持沉默?! 二十多年来一直领袖中国,引领高科技走向,主导技术创新脉搏的中关村,终于在21世纪初期丧失了本来已经牢牢在手的绝对的中心地位。而且,随着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在高科技领域崛起的势头不断上扬,躺在历史上享受美好前景的中关村还将更加失落。我们无意于全盘否定,我们只是更专注地关注问题、揭示问题和探讨问题。凸现中关村现有的成绩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这样也不意味着简单的偏颇。 虽然,中关村凭借积累,未来很多年都依然是中国高科技的重镇之一。虽然,接下来几年之内,中国高科技还将度过一段为期不短的“没有中心”的发展阶段。但是谁能成为中国高科技的下一个中心?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过去几年那样纸上谈兵的媒体佐料,而是一场活生生的发生着的事实。用不着多少年,中关村除了“人多地大物博”之外,还剩下什么可以炫耀的资本?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究竟为什么会发生?究竟如何把握趋势驾驭趋势?究竟谁是谁非?对于整个中国高科技发展究竟有着多大的教育和代价?对于我们政策决策者、企业管理者和投资创业者,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启发。这些都是我们试图解答的问题。而且试图以最通俗、最尖锐、最深入的方式进行解答。 毕竟,这是中国高科技发展历史上最惨痛、最发人深省的教训!虽然,人们至今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那么,中关村究竟是如何痛失“技术中心”地位的? 转折时代,中关村全面痛失技术领导地位 中国入世两年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所在。中国力量除了在制造业强劲崛起之后,在高科技领域也开始悄悄积蓄力量。中国经济实力剧增,跨国公司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利益的筹码、规则的尺度和方向也在发生转移。短短一两年之内,我们也可以在自主技术和国家标准方面大胆出牌:我们推出3G标准、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推出了与DVD标准抗衡的EVD技术,推出了多种“中国芯”,国产Office和Linux进入政府采购……国家开始出台“人才、标准、专利”的整体性战略、信息安全战略和产业竞争战略。 因此可以说,中国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技术开始进入蓄势待发的质变阶段。可是在只要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曾经引领中国高科技产业走向和技术创新潮流的中关村却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失落。中关村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技术创新浪潮中开始逐渐被“边缘化”。不但再也没有涌现领导全国的新兴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企业,而且像方正和联想这样的产业领头羊也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技术创新这东西的确有点“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依然能从很多角度洞察其中的事实和趋势。这些事实都会告诉我们:深受“贸工技”思想影响的中关村明显开始落后于时代的潮流。简单环顾一下,我们都会忍不住为现状大吃一惊。中关村不但眼睁睁错失了互联网的第二次浪潮。而且在硬件、软件和通讯等领域也眼睁睁错失领导权。 在半导体领域,虽然几款“中国芯”中也有诞生在中关村的,但是真正撼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中国力量,基本聚集在上海。汇聚硅谷和台湾新竹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上海在未来半导体产业的领导性地位已经牢牢确立。有华为、中兴等坐镇的深圳已经成为全球通讯设备领域新兴力量中心。 在软件领域,除了政府主导的红旗Linux在中关村外,新兴崛起的永中Office,证券、金融、电信和电力等领域的行业软件和服务公司,也基本与中关村绝缘,而崛起于杭州、上海、深圳和无锡等地。在中国移动通讯全球一支独秀的今天,无论是移动增殖服务还是手机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关村也只能袖手旁观。 可是为什么人们对这些依然视而不见?那我们走进去,深入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