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活之道 有人形容,目前中国的IC设计产业处在国际竞争的“万山围子”里,存活不易,发展更难。好在“山高自有行客路”,存活和发展之道还是有的,把握得好,这个行业由“弱冠”而“成人”的时间应不会太长。 华为和中兴这两家大企业利用其通信网络产品成功的背景,分离出了“海思半导体”(华为)、“中兴半导体”,直接从高端SOC切入打市场,已做到了相当规模。海思每年研发投入超过2000万美元,已完成100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其中60余种已规模量产,总交付使用超过1亿片。 中小设计企业的存活和发展,一般是从销售代理起家,以中低端设计为主。这一块的技术更新相对慢一些,投入和风险也较小。但走这条路必须以量取胜,像士兰微电子、华润协科都做得比较成功。郑茳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台湾做这种档次产品的公司已经感到很吃力了,被我们追上来了。同样的产品,我们成本更低,离市场更近”。 “海归”办的企业也大都活得不错。其做法是把硅谷商业模式与中国国情结合,“融资、上市,都在海外运作,避开了国内的弱点又利用了国内市场和人才的优势”,成功率很高。代表企业是中星微,其星光系列产品已占据了全球PC图像输入芯片40%的市场。 存活之道虽因人而异,但“创新”都是少不了的。“小公司靠什么存活,一是技术的创新,二是商业模式创新”(凌明)。 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不重复别人,有特色才有生存价值。“我的观点,市场上已有的技术能买就买,不能买就收购。不重复别人,除非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我才自己做,或者我有把握比别人做得更好我才自己做。”上海杰得微电子公司CEO欧阳合告诉记者。 技术创新还须注意“研发上的超前量”。经验表明,在芯片领域,中低档产品可以实施跟踪战略,高端则一定要自主创新。因为高端变化快,今天是这个标准,明天标准又变了,搞跟踪型的设计,等你批量生产时,你可以生存的时间就很短了。“一定要基于下一代整机进行芯片系统的研发”(郑茳)。 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原则是避开与强手的正面冲突。英国ARM公司的成功即为一例。ARM既不生产芯片,也不销售芯片,只出售芯片技术授权(即IP授权)。ARM对那些芯片设计公司说,我不是卖芯片的,我把我的IP设计授权给你们用,帮你们设计芯片。这就是Chipless(无芯片的芯片企业)。这种模式使ARM避开了与那些芯片强手的正面冲突,结果全球几乎所有的顶级半导体公司都成了Arm的合作伙伴,“基于ARM技术的处理器占据了32位RISC芯片75%的市场份额”。 政策扶持对弱冠期的中国IC设计业也是不可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