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工程师的管理
管理是个大题目, 足够写一本书了. 我在此准备用2篇博文, 只能写个皮毛. 还是那句话, 我不想因篇幅太短引起误解或误导, 所以读者如果觉得什么地方写的太简短看得不太明白的话, 欢迎与我联系, 我会在后续文章中补充.
工程师是不太好管的. 我曾在90年代在上海的一家企业担任技术部经理6年, 深知其中的痛苦. 工程师们往往有比较多的书生气, 自我中心, 心高气傲. 而中国近三十年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又有些矫枉过正, 很多人把丛林法则当成了适用于一切领域的真理. 但是对于工程师这个特殊的群体, 简单地用丛林法则来管理是懒政, 是经理的失职.
到了国外后, 发现国外对工程师的管理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 尽管他们也有一些问题, 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在工程师的入职上, 就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的文章已经谈到过. 欧美已经普遍富裕, 只要有份工作, 哪怕是最低工资也能买房买车. 同时欧美人民有非常强烈的民权意识, 从国王到平民,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所有的工作也是平等的, 只有分工不同, 没有贵贱之分, 只要自己喜欢, 就是好工作. 在这样的理念下, 如果不是因为对工程师工作的兴趣, 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做工程师的工作. 而那些最终选择从事工程师工作的, 则基本上是那些从小就喜欢把玩具大卸八块的主儿.
反过来, 那些愿意从事工程师工作的, 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当得了工程师的. 这有一个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丛林法则是有用的. 前面的文章谈到过, 北美有很多”被”自雇的, 英国对”被”自雇监管得比较严, 但是可以有各种形式的短期合同, 同时对新入职的有比较长的试用期, 少则半年, 多的据说有3年的. 如果工程师本身不是很过硬, 就会经常陷入失业求职的循环中. 几个循环下来, 其中的很多人就退出工程师的行列了. 不能说他们被淘汰, 实在是因为有太多的路可走. 如果在工程师这条路上走得辛苦, 说明自己并不适合做工程师, 也就没必要委曲自己在这条路上硬走下去了.
而那些适合做工程师的人, 大多数人最终会获得一份无期限和约, 这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方. 前面的文章用了”终身”职位这个词, 引起了一些误解, 可能有网友联想到了中国过去的”铁饭碗”. 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用一句完整的话说, 应该是: 这份工作是可以干一辈子的, 如果能满足2个条件, 第一, 工程师是按规矩认真工作的, 第二, 公司没有灾难性的变化. 而在实际上, 这二个条件是肯定能满足的. 能得到”终身”职位的都是经过大浪掏沙的精品, 对工程师的规矩肯定是了如指掌, 不守规矩那真的是属于自己活得不奈烦了. 而对于这些精品, 公司肯定也是当宝贝的. 就象一位老总说的: if something wrong, you will be the last one let go. 大意是如果公司不景气要裁人了, 拿”终身”职位的工程师是最后走的.
这篇文章是写给中国人看的, 所以我要强调一下工程师的规矩, 中外还是有些区别的. 一些中国看得很严重的事, 国外会很容忍. 而一些中国习以为常的事, 国外却看得很重, 甚至可能导致当场开除. 这个下篇再讲.
个人认为, 这是欧美管理工程师很成功的地方. 欧美的理念是把那些最适合做工程师的人挑选出来, 给他们条件, 让他们安安心心在同一个位置上干一辈子, 往专家的方向发展. 这点可能是值得中国的经理们思考的. 工程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 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一个高手可以顶十个新手, 这个说法用在工程师上一点不夸张. 如果一个中小型企业能有三五个专家非常稳定地长期坐镇, 这个企业可以很多年不需要招聘新人. 技术人员频繁的进出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因为那些没能拿到”终身”职位的基本上都会离开, 所以各公司的技术部门唱主角的基本上就是这些拿”终身”职位的工程师. 对他们的管理, 丛林法则就不合适了. 这个下篇再讲.
(写于2013年3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