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C设计业勃兴 “.com”热潮昔日重来? 作者:王晓丹 EB China记者 阅读:417 引用:0 发布时间:2005-03-30 18:54 出处:电子经理世界 两年前,中国的IC设计企业数量仅仅在两位数的量级徘徊,而今天,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500。难怪,所有国际电子产业调查机构无不对中国IC设计业的勃兴感到吃惊——狂飚突进式的增长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IC设计业在短短几年内就达到了欧美国家十几年才达到的产业规模。吃惊之余,这些亲身见证了互联网“.com”泡沫的专家开始发出这样的怀疑: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之热潮,宛如前次互联网泡沫之变身。 根据权威调查机构isuppli公司的报告,2003年中国大陆所有IC设计企业的总收入为5.4亿美元,而台湾第二大设计公司——威盛公司当年的收入是6.2亿美元;2004年,报告指出,中国大陆IC设计公司中的绝大多数目前处于不断追加投资、而三五年内盈利无望的阶段。这些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几到几十名雇员,投资仅百万人民币。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的IC设计工程师匮乏,人才缺口以百万计,而现有的设计人员中,60%的工程师工作经验不足3年。可想而知,在中国IC产业勃兴之后,接踵而来的将是整个行业残酷的洗牌淘汰。 实际上,洗牌并不可怕。和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物种进化过程一样,在有限的资源争夺战中,企业界也需要这种残酷的竞争机制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纵观各行各业的商界翘楚,无不是在一轮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新浪网、携程网、阿里巴巴网,就是在“.com”洗牌之后愈显其尊;而IBM、微软、Intel等巨头,更是善于利用洗牌之机兼并收购、强者恒强。现在的问题是,当设计业的洗牌大战近在眼前之时,什么样的本土设计公司能够浴火重生? 这也是中国IC设计界乃至整个半导体行业的疑问。 本土设计公司生存现状 在和国内电子工程师的交流之中,知道了网上曾经广为流传这么一条帖子:“国内IC设计业的11个矛盾”。搜来一看,不仅莞尔: 1.据吹是IT领域收入最高的专业,但基本上没有公司在盈利。 2.最大力吹捧IC有前途的公司,自己却不敢做芯片,而是搞搞培训倒倒工具软件。 3.号称人才奇缺,但基本上不见有公司在真正招人。 4.IC工程师们年轻时因为没经验而没人要,等有经验时发现因为太老而没人要。 5.到学校读研应该叫深造,但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机会远不如干了三年的本科生。 6.有幸参与设计出一块最牛的芯片,休假时在商场发现女人用的最廉价的化妆品也比它值钱。 …… 对于这种牢骚,不少工程师也提出了反对。例如,关于盈利、招聘人员的途径、工程师事业成就感等方面,很多设计工程师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但是,目前中国本土设计企业盈利比例之小、利润率之低却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有行家称,至少有80%的本土中小企业现在是靠烧钱为生。而IDC公司的分析师预测,未来5年,只有5%的本土设计企业能够幸存。 目前看来,那些有望活下来的IC设计企业可以归纳为这三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是由华为、中兴通讯、TCL、创维等大企业设立的IC设计中心。这些企业的终端产品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芯片,以往都是进口国外芯片,现在则通过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且希望降低成本和市场风险。但是,这些企业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开设芯片设计中心并不能保证降低成本、维持质量和新产品的面世时间,因此,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选择将IC设计中心独立出去,使之成为独立经营核算的经营实体,而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也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以华为公司独立出去的海思半导体为例,这种断奶的做法反而加强了设计公司的竞争力、拓宽了客户面。 第二种是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合资IC研发公司。英特尔、IBM、摩托罗拉、飞利浦、西门子等IC产业巨头由于看好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及其巨大的市场潜力,纷纷在华设立IC设计公司,为客户提供及时的定制服务。以北京天碁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这家着力于TD-SCDMA手机芯片设计开发的公司,由大唐移动、飞利浦、三星联合投资成立。显然,这一由著名通信设备商、国际手机制造三强共同投资组建的超豪华阵容,瞄准了中国3g市场的巨大盈利空间。就在今年1月31日,摩托罗拉又新近加盟成为股东。凭借飞利浦、大唐移动的技术创新优势与三星和摩托罗拉在全球手机厂商中的领先地位,天碁科技具备了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然而,这种万千宠爱在一身的IC设计公司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第三种是由留学归国人员和科技人员创办的IC设计公司。技术、融资能力和与国际IC市场的密切关系是海归派IC设计公司具有的明显优势。他们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风险投资,因而,从公司成立一刻起就有明确的市场和产品定位。并且,公司的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具有在硅谷多年的设计经验,在业界建有较强的信息网。这类企业的代表有专注于2.4GHz无绳电话和PHS电话射频单芯片方案的鼎芯半导体,专注于电脑摄像头芯片市场的中星微电子。据称,中星微已经在2004年实现盈利,而鼎芯也有望于2006年开门见红。 不过,成功的例子仍然属于少数。许多国内IC设计企业不切实际的将目标定得过高,纷纷试图设计一些复杂的产品,如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由于遭遇各种困难,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得不中途推出。而让人深思的是,这种市场业绩上的失败有时却以技术攻关的喜报形式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在国家资金扶持之下,某某公司设计出了完全自主产权的CPU。然而,这种CPU因为性能和国外主流产品相差两个时代,只能永远摆放在该公司和主管政府部门的陈列室里。华邦公司总裁杨丁元就此曾经发表自己的意见。他说,美国十几家IC公司曾经联合起来生产POWER-CPU,试图与Intel公司抗衡,但是最终都宣告失败。所以,今后几年谁再去搞CPU,谁将会更快地死去。当然,台湾的威盛是个例外——然而,它同时也是一家生产电脑的公司,可想而知的是,如果没有这种自我消化,它可能很早就倒闭了。“除非国产的CPU公司也自产自消,或者政府一直愿意养着,要么有很多政府投入重金的公司也将很快倒闭。” 不过,如果把这些投入都算是政府为了培养和锻炼本土IC设计人才的学费,那么一切都有了合理的理由。只是,在500多家IC设计企业之中,能够争取到这笔学费的又能有几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