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总是曲折和跳跃性的,商业社会也一样,跳跃之前的情形如同一堆于没洗的牌,在此时刻,多数人都不能把握,甚至意识到这千载难逢的洗牌机会。就本人的经历看,自己亲身经历的的洗牌机会回顾起来是何等的明朗。
那是1996年的秋季,当时的互联网正处于洗牌的时刻。回想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遗憾的是,那样好的机会都未能把握,不过在这里写出来,如果能给如今的年轻人一点点启示,也就心满意足了。本人可能运气比较好,93年在加拿大拿到博士学位之前就被一家美国的工程咨询公司招聘,在当时衰退的经济形势下,本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聘书,成为了一名土木工程咨询专家。要知道,当时的毕业生平均每个人都要发数百份简历还无法拿到一个工作面谈的机会。而且当时还没有Email和互联网这样的先进工具,简历都是要打印并通过邮箱投递,高级的信纸和信封是准备简历的必需品,光邮资的花销对穷学生而言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递送一份简历就获得一份工作可以说是相当地运气。
到了1996年,互联网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当时多数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意义,但微软已经在互联网上打了第一场败仗。据说从Mosaic演变成的Netscape曾经找过微软联合开发,但被比尔盖茨无情地拒绝.当时微软已经明显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因此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IE,与Netscape抗衡。当时的IE烂透了,几乎所有的人都用Netscape.当时网速极低,而且限于很少一部分人,记得我最早的网速是32K的猫,通过电话线上网,当时通过一家叫Netcom.com的公司联网。
因为工作中需要建立数值模型,编程在日常事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不过编程主要限于高级语言,也接触到直到现在还没弄明白的OO鼻祖的SmallTalk语言。无论如何编程的能力在工作的小圈子里应该说是无与伦比。当时有个洋人对经济形势相当敏感,已经看出了互联网的巨大商机,因此希望跟我合作,帮助别的公司建立网站,记得当时(96年夏天)的网页基本都只用基本的HTML,frame的网页也才刚刚出现,因此查看源码不费吹灰之力,建立网站只需要申请DSN,找到能提供网站服务的公司。做网站的生意才刚刚开始,价格毫无规范可循。当然,很多人也看出来建立网站很容易,自己就可以干。新闻里也听说过一些关于域名的法律争端,但由于还没有这方面的立法,域名几乎还没成为争夺的重点,当时我就搜索过一些大公司的域名,诸如U-haul, J.C.Penney, Sears, Boeing等如雷贯耳的公司,他们的域名当时都还不存在。回头来看,当时投入几万美元就能申请上百个域名,其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工作的需要,公司派本人参加一个世界银行在中国投资的大项目,历时三个月,美国工资照发,中国每天补助200美元的旅馆交通费。虽然看到互联网很有前途,但毕竟不是自己辛辛苦苦学习多年的专业,也想不到它的未来是那样的光明。不去中国,而跳出来去一个还没有办公室的公司创业,简直难以想象。因此当时几乎不加思索就选择去中国。
在此期间,中国互联网也已经开始了少量的活动,在上海,这些公司主要是为凤毛麟角的几个用户提供电话线上网的公司,我们的办公室就是请这样的一个小公司给接的,这样早就介入互联网的公司如今在哪里呢?或许如今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吧?
从中国回来之后,这个曾经参与过的公司已经有了几个客户, 但还是入不敷出。而在此期间,本人又拿到了地方政府的工作,养家糊口,买房负债就替代了风险创业,从而打消了继续创业的念头。
接下去的几年的形势大家有目共睹,一篇动听故事就能拉来巨额风投,谁能料到给免费Email的Hotmail以6亿多美元的价格卖给微软?搜集网页地址就能形成Yahoo这样的大公司?那家曾经参与的公司后来搬往加州,听说也获得了惠普公司的风投。
按照本人不成熟的看法,商业社会的跳跃发展,是以大公司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将商品社会从无序和分散向有序和集中的方向整理的过程。这种过程以小公司被大公司逐步吞并为特征,从而形成一种高度垄断和集中的几家巨头公司,从而使得这些巨头以最小代价来达到最大限度地获利。从商业利益的角度看,这些巨头并不希望新技术的出现,也就是说,他们总是力所能及,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阻止洗牌时刻的到来。
看看当今的情势,互联网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魅力,建个网页易如反掌,每个人都能开个网店,做点网上小生意成为了一种常规,这种情形是否很像洗过的牌逐渐理顺的过程呢?虽然手机系统竞争激烈,也局限于几家大公司之间,VIOP似乎显现出一定的活力,但最后的一英里总是被大资本垄断,当今物流网被炒得热闹非凡,低碳经济也备受关注。在这种新形势下,哪里是新的生长点呢?我们盼望已久的洗牌的时刻还需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