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热得发烫,市场冷的发颤”.这就是国内LED城市照明产业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尴尬。究其原因并不复杂,近两年的全国性“试验”结果让每个城市都必须面临一次艰难的选择:按照政府的鼓励选择国内品牌,但绝大多数中国LED照明企业并不具备生产高质量LED灯的能力;选择国外品牌可以保证质量,但要面临更高的成本负担。
“佛山LED照明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年均增长35%,形成包括装备、材料、芯片、封装、灯具和
应用推广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这是最近广东省佛山市提出的2012年LED产业发展目标。这让人想起2009年5月“十城万盏”刚刚宣布时爆发出的激动
人心的推测,当时的相关预测数据是:2009年中国大陆需要140万盏,全球需要240万盏,未来市场潜力之大可见一斑。在这一大好形势的鼓动下,目前中
国至少有3000家企业涉入LED产业。但事实上,
2009年“十城万盏”的21个试点城市中,已经安装的LED路灯(含隧道灯)大约仅为22.2万盏。2010年的情况同样不如人意。
就像过去两年全中国主要城市所经历的那样,佛山市也要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选择哪个品牌的LED灯?按照过去的经验,每个城市都会尽可能地选择所管辖
范围内的LED企业。可是,目前国内LED品牌是否能担此重任?“LED城市照明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LED灯的质量问题频生。”在最近
举行的2010“LED与城市照明”论坛上,科锐副总裁施毓灿认为。
目前国内生产的LED
路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光效、照明均匀度、显色性、使用寿命等均存在技术不稳定的问题,特别是光衰过于严重。在有些城市,LED
路灯安装才两三个月的时间便不亮了。“一个LED节能灯可以实现50%至80%的节能效果,其中30%的落差来自于产品的质量。”施毓灿告诉记者,目前,
国内LED灯的厂商鱼龙混杂导致行业竞争混乱。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世博会和2008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上,几乎用的都是CREE、飞利浦等外国品牌,而很少见到国内LED品牌。“因为在这样的国际性大会上,质量比一切都重要。”这是业内所有人心知肚明的事情。
经过近两年的全国性“试验”,摆在每个城市面前的难题仍然是选择什么LED品牌的问题。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尴尬:一方面政府对LED照明市场的鼓励政
策不断加码,另一方面LED城市照明市场潜力巨大,各城市大力培植所在区域的LED企业,但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决定着,绝大多数中国LED照明企业并不具
备生产高质量LED灯的能力。究竟是要自己的企业还是要高质量?
质量问题让很多城市不敢贸然上马LED项目或采购LED.在LED市场的萌芽期或试验期,中国有些城市宁愿通过加入2006年发起的全球“LED
City计划”而获得应用LED的全球经验(该计划已经有24个城市加入)。天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期天津的LED照明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天津工大校园
响应Cree的LEDCITY号召,路灯项目成一时美谈,但相比眼下的国家级计划,天津反而稍显低调。
一些重点城市的立场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倾向选择质量。但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上海想要大力推广LED,但是成本过高仍是目前最大的障碍。
但如果选择高质量的LED灯,这些城市又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道出了LED城市照明最大的难点。
一个行业内公认的事实:即便是从事晶片制造,国内已经颇具规模的企业,其产品售价还不到Cree公司产品售价的一半,更不到日本日亚公司产品售价的
1/4.这就是高质量的代价。昆明最近算了一笔账,以昆明为例,按0.483元/度算,160万盏LED路灯可省下约8000万元电费,但是安装LED路
灯算上电缆、工人安装费用,以及路灯成本,需多花48亿元。
“没有政府补贴,估计大多数人都不会使用LED灯。”这是业内的另一个共识。但更令LED企业尴尬的是,当其他类节能产品享受国家政府直接补贴的时候
(比如空调、汽车等),LED行业却因为没有出台行业国家标准,即使政府想发补贴,都没有标准可依。目前LED照明的节能补贴都是由各城市自己掏腰包,所
以一般都是补贴给自己区域内的LED企业。这也是决定着各城市立场偏向本土品牌的缘故。
我们该如何运作LED城市照明?每个城市仍然是一头雾水。需要政府做统筹安排,但这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