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东京警视厅丢失了一些来自东京目黑区的个人数据。搜集这些数据是日本经济保障性住房审查的必要步骤——需要由区政府将申请了保障性住房的个人信息提交到警视厅,在数据库中核对查找,确认这些人并非黑社会成员,才能继续审查。
按理来说,这种行政单位和警察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本不应该像如今一样激起千层浪,但丢失数据的情况,竟然只是因为警察弄丢了装着这些人个人信息的软盘。
很多00后的年轻人可能从来都没见过3.5英寸软盘。曾经有一个笑话:一个孩子找到了父亲仓库里的软盘,并询问父亲为什么有这么多保存按钮的3D打印模型。
从1969年的8寸软盘到1981年的3.5寸软盘(也就是80后90后更熟悉的那个),再到00年代基本上看不到踪迹,最终形态容量仅有1.44MB的软盘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本该如此。
可事实上,日本的政府机构依旧在广泛使用软盘。2021年的10月22日,“日经新闻”居然还在报道说东京都内各大行政机构正在减少使用软盘。
无论是这篇报道的说法,还是本文接下来提到的其他文章,都或多或少会透露一种谜之口径:“软盘出问题少,所以一直用到了现在”。但事实上软盘怕挤压、震动,还怕老化,且早已经停产,现存的软盘也迟早要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更何况,现在的新电脑也不可能配备软盘位,即使强行使用软盘也需要单独额外购置读取设备。在实用意义上,根本不存在任何理由使用软盘。若要强行找个理由的话,或许可以说是“软盘的容量过小装不进现代计算机病毒吧”。
用软盘究竟有什么好处,技术这么落后,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为什么不换掉它?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软盘的发展历史,看看能否从中找到答案。
在1967年,IBM公司的穿孔卡仍然被广泛用于数据输入和软件编程。大卫·L·诺布尔被指派领导IBM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旨在开发一个全新的系统,用于加载指令并将软件更新安装到大型计算机或其他系统上。在尝试了多种选择之后,研发小组提出了一种“涂有磁性材料的塑料盘”系统,这就是第一种软盘,能够容纳3000张穿孔卡的信息。
▲一张用于Fortran编程的穿孔卡(图源:维基)
在软盘诞生的早期,它们很容易被弄脏。赫伯·汤普森和拉尔夫·弗洛雷斯想出一个主意,他们把这个圆盘装载一个特殊的封皮内,封皮里装有一个新颖的擦灰元件。从此,这些磁盘处理信息的效率大幅提升,并且能够更安全地储存起来,而不必担心它们暴露在灰尘或者其他有害的元素之下。
考虑到当时仍然有很多公司依赖穿孔卡系统进行数据录入,IBM公司又开始着手改造其穿孔卡数据录入机,以使得操作员可以轻松地将数据从纸质卡片上转移到软盘上。之后不久,个人计算机开始风靡全球,软盘的价值立刻体现出来,很快就成为了小规模系统数据存储和转移的主要形式。
与成堆的穿孔卡片相比,使用软盘将数据装入电脑来得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还更省空间。1976 年,软盘的联合发明人 Alan Shugart 为个人电脑研制出了新的 5.25 英寸软驱。这种大软盘大小直到 80 年代的后半期都是整个行业的标准,直到后来索尼的3.5英寸软盘格式( 1981 年发明)主导了市场。
软盘的技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第一张8英寸软盘的存储容量只有80Kb,后来的3.5寸软盘容量达1.44Mb。这点容量对于咱们现在的电脑来说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他们已经很难想象要用“多少数据”才能塞满这张软盘了。
60 年代,飞利浦公司开发出了小型带盒(塑料外壳里面有两小盘磁带),这是一种音频记录格式。惠普一度将这种格式用在其惠普 9830 ( 1972年 )中,但小型带盒直到几年后才流行起来,广泛用于数字数据存储,当时渴望廉价存储介质的电脑黑客看中了这种格式。这种存储介质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廉价电脑中依然很盛行,那是由于介质和驱动器都非常便宜(许多电脑可以通过标准的盒式磁带播放机来装入及保存数据)。
ROM卡匣是一块电路板,里面有一块只读存储器( ROM )芯片和一个接口,用坚固外壳封装起来。这种卡匣可用于装载游戏或程序。
1976 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发明了可与仙童 Channel F 视频游戏系统结合使用的ROM软件卡匣。不久,Atari 800 ( 1979 年)和 TI-99/4 ( 1979 年)等家用电脑采用 ROM 卡匣,用于简单的软件装载和分发。莲花公司甚至为 IBM PCjr ( 1984 年)开发了基于 ROM 卡匣的 Lotus 1-2-3 版本。ROM卡匣速度快、使用简便,但价格也相对较高——这个缺点决定了它的命运。
80 年代,许多公司尝试开发非传统的软盘格式。这样一种“软盘”(顶部中间)根本就不是软盘:ZX Microdrive 磁带(有时又叫“带状软盘”)里面有一卷环状磁性磁带,类似 8 音轨磁带。这方面的其他试验产品包括:苹果的 FileWare,安装在第一台苹果 Lisa 电脑上;3英寸微型软盘;以及很少见的2英寸LT-1软盘,它只用于 1989 年发明的 Zenith Minisport 便携式电脑中。其他试验的结果应用于小众产品中,但没一个像 5.25 英寸和 3.5 英寸软盘格式那样主导市场。
光盘起初是一种数字音频存储介质,它是索尼与飞利浦两家公司合作开展项目的产物,1982 年首次面市。这种格式将数字数据以模刻在有反射背衬的塑料磁盘表面上的凹坑这种形式来存储。激光可读取凹坑。由于光盘是数字介质,所以非常适合存储电脑数据。没过多久,索尼/飞利浦改动这种格式,开发出了电脑 CD-ROM,在 1985 年生产出第一部商用 CD-ROM 驱动器。
12 厘米格式光盘在过去的 25 年间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结果带来了容量更高的磁盘,比如 DVD、HD-DVD 和蓝光光盘。更重要的是 1988 年推出了可记录光盘 ( CD-R ),这样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数据写到光盘上。90 年代末,随着光介质越来越便宜,这种存储介质取代了软盘,用于处理大多数的日常数据传输。
与光盘一样,磁光( MO )磁盘也旨在通过激光来进行光学读取。但与光盘和 CD-R 不一样——前者根本不允许写数据,后者只允许写一次,大多数磁光磁盘允许用户在磁盘上多次写入及擦除数据。这是借助一种特殊磁性工艺来实现的,这种工艺与激光共同完成数据存储;各种磁光驱动器和磁盘现在仍在生产,但由于容量相对较低,成本相对较高,因而成为小众产品。
80 年代,艾美加凭借 Bernoulli Box 进入了移动存储行业,该产品在大尺寸的磁盘盒上可存储 10MB 或 20MB 的数据。后来这项技术经改良后推出了 Zip 驱动器( 1994 年),可在廉价的 3.5 英寸磁盘上存储 100MB 的数据。人们之所以喜爱这种格式,是因为它价格便宜,容量又大;Zip 驱动器在整个 90 年代都十分畅销。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 CD-R 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 650MB );当 CD-R 磁盘的单价跌至几美分后,Zip 驱动器的销量骤减。艾美加先后推出了容量为 250MB 和 750MB 的驱动器,试图与时俱进,但胜负已定:CD-R已经成为赢家。Zip 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Insight Peripherals 公司在 1992 年推出了第一部“光软驱动器”。它可在一张特殊的 3.5 英寸磁性软盘上存储 21MB 的数据。不像一些非传统的存储格式,这种大有希望的存储格式与传统的 3.5 英寸软盘向后兼容。光软盘的容量很大,关键在于“软盘-光盘”混合系统结合了传统的磁性介质和基于激光的磁头跟踪机制(可以更精准地写数据),因而每张盘上有更多的磁轨(结果有更大的存储量);不过到头来,它们都败给了 CD-R。
东芝在 80 年代初发明了 NAND 闪存,但这项技术直到 90 年代末数码相机和个人数字助理( PDA )掀起热潮才大行其道,价格随之急剧下跌。此后,NAND 闪存出现了众多格式,从大尺寸的专有卡(用于早期的手持电脑)到 PC 卡,到闪存卡、SM 卡、安全数字卡、记忆棒卡和 xD 图像卡,不一而足。
闪存介质之所以很流行,是因为它是完全固态的,没有活动部件。闪存卡只需少量的电就能工作,坚固耐用;这些年来,存储空间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介质本身的成本仍然相对较低。第一块闪存卡只能存储 2 MB 的数据,现在最大的已经能存储 1TB 的数据了。
IBM / 东芝发布的这张新闻照片要展现的不是一只水豚大小的仓鼠,而是一块闪存卡大小的微型硬盘,名为 Microdrive 。2003 年问世的这种微硬盘在微型化方面做到了极致,一度以很低成本提供很高的存储容量和性能,后来容量更大的闪存介质让那些优势黯然失色。
苹果 iPod ( 2001 年)及其他媒体播放器使用了类似的旋转磁盘设备,但Microdrive 天生不牢固、耗电量大和存储容量有限,很快让设备厂商颇感沮丧。目前,这种存储格式已经被淘汰。
大约自 1998 年以来,电脑用户们就一直生活在 USB 时代。USB 即插即用,操作方便,这给每个电脑用户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这个优势还扩展到了移动存储设备,U盘应运而生。相较于其他可携式存储设备,U盘有许多优点:占空间小,通常操作速度较快(USB1.1、2.0、3.0标准),能存储较多数据,并且性能较可靠(由于没有机械设备),在读写时断开而不会像软盘容易损坏。
据媒体报道,2019年,美国空军终于更换了其古老的8英寸软盘驱动器系统,这种系统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个系统就是——美国空军核指挥系统。在杰拉尔德·R·福特总统任职期间,这种在当时颇为“先进”的驱动技术被用来向部署在全球各地的美国核力量发冬紧急行动指令。而如今,这些像打印纸一般宽的软盘最终被现代化的固态硬盘系统(SSD)所取代。
美国空军知道这个系统已经很落后了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美国空军早就认为这个系统很陈旧了,但是维护人员却发现该系统始终运行良好,并且集成该软盘驱动器的核战略系统也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考验并表现出色,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系统的改动必将引发整个系统的革新,这是这种软盘系统没有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确,如果没有出过大事情,又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很多系统是很难被换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