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运放参数的典型值的印象尤为深刻,以至于降低了对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关注,获奖者中总是金牌得主备受关注?在使用运放时只关注参数的典型值很容易出现问题,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失误自己比较难检查出来。
案例中的问题:在使用放大器组建电路时15个芯片中有两片发生“失效”问题,在案例的设计中输出端电压超出±38.7mV时就会产生“失效”问题,案例中的电路是使用ADA4851-1组建的差动放大电路。以下是案例中的原理图:
经书中作者分析后得出是因为在使用时忽略了输入失调电压的最大值,而产生“失效”问题。
ADA4851-1的输入失调电压典型值为0.6mV 最大值为3.4mV
案例中的增益大概为54.4倍,在输入失调电压为其典型值时,放大后的输出为32.7mV,小于阈值38.7mV不存在“失效”问题;但是当输入失调电压为最大值时,经放大后输出为185.5mV,远大于阈值,产生“失效”问题。
此外作者还查看了输入失调电压分布图,从图中可知输入失调电压为±1mV时比例较明显,此时对应的输出电压为±54.4mV,依然存在“失效”的风险。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完全不知道分步图的存在,也不会想到去看分步图,平时学习还是得多看这种有案例分析的书籍。
作者最后给出的方案是修改判断的阈值;更换低失调电压的放大器ADA4528。
这种问题一点就通,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很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而且这个案例存在于上市公司,多看看这些案例可以有效的避开这些坑,跟着前辈们经历学东西较快也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