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9|9

459

帖子

36

TA的资源

五彩晶圆(中级)

楼主
 

中国的"技术圈"(转载) [复制链接]

  技术在社会公众的眼里,往往很神秘。但是在中国特定的人群中,技术也可以成为轻松的聊天话题。
  
  举个例子,在葡萄的许多文章中,谈到技术,经常就可以发现这种神秘感。例如主席居住的象计算机阵列的房子。再比如中科大的量子传输实验,记者写成了远距离传送物品那样神奇。这可能说明葡萄的背景是偏文科的,没有亲自进行技术开发实践的经历。而大量记者的学习工作经历也是文科的。
  
  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这并非是指一些标志性的技术成果,虽然也有一些振奋人心的成果,如通信产业、高铁产业,但仍然不足以令世界信服。我的观察是,以中国大陆为核心,讲汉语的人群形成了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一个“技术圈”,其规模也可能是世界最大的。
  
  如果不在“技术圈”里,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如果在工作学习中有了较深入的技术实践,就会觉得很平常,“技术圈”是真实存在的。几个哥们吆喝着就组了个饭局,如果“技术圈”的多,多半就会兴高彩烈地聊起五花八门的各种技术。
  
  老板、高管、客户经理、销售人员一般有两类。大多数都不是“技术圈”的,就会进行“商业谈话”,什么事都用钱说话。也讲关系,但关系说到底还是钱。要解决什么问题,最终就是扯到钱上。比如老板碰到客户提出要求,会想这得花我的员工多少个“man-day”来解决?于是提出一个报价。碰到问题,老板会想,怎么分派任务让人把事情完成?在中国,或者在世界上,这是“显学”,为公众所熟知。铺天盖地的MBA教程、商战书籍、管理学、成功学、关系学、厚黑学,基本都是在这个层面绕来绕去。有时感觉很不好,总觉得象是忽悠,不靠谱。有些商业谈判,在技术人员看来,就是几下的事,却扯来扯去谈个没完,搞笑得很。有那功夫,事情早解决了。
  
  我有时大胆的想,经济危机和这些不靠谱的人关系很大。经济危机说到底是一些错误的经济决策堆出来的。因为没谱,就经常根据情绪胡乱估计。悲观乐观,经济周期跟着情绪上上下下。
  
  但也碰到过一些“技术型”的老板、高管、客户经理,感觉就很好。这些人,是“技术圈”的,知道技术怎么回事。谈问题,先从技术角度研究。技术上如何解决,有了方案,就谈细节,把原理搞清楚,有疑问就一直问。这里没有忽悠的余地,否则根本谈不下去。聊得高兴了,吃喝起来很有劲,很真实。“商业谈话”也吃喝,但感觉很不一样。
  
  什么叫技术?用英语来说,就是know-how,要解决问题时,知道怎么做。但是“技术圈”对know-how的要求比较高,光知道怎么做不行,还要知道为什么。比如一个销售人员,拿了产品说明文档,对客户说,这么这么做,就能安装上产品成功使用了。但“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就不知道了,这就不在“技术圈”里了。也有一些“技术人员”,学历不低,貌似在干着技术活。比如人分派一个活下来,就按“技术流程”干,先干这个,再干那个,最后就OK了。但是,这仍然不能算是“技术圈”,因为没有掌握原理,搞不了研发,只能算操作员。相反,有一些学历不算好但见多识广的老板,讲起产品系统原理来相当的靠谱,东拼西凑就能折腾出挺象回事的产品,这就可以算是“技术圈”的高手。
  
  我认为“技术圈”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从“原理”出发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理工科的容易形成这种思维方式,但也不一定,需要不少技术实践经历。爱迪生学历似乎不高,但他是正宗的技术思维。一些理工科学历不低的,如果只是考试厉害,也不能算。
  
  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在接触工业生产之前,都不太明白“科学技术”是啥。比如中学生想当科学家,偶象是爱因斯坦、陈景润,成年了还有不少折腾相对论、哥德巴赫的。这研究的不是真实的世界,不是技术。有些“科学理论”搞得非常深了,数学里一堆怪东西,物理里的学问深得基本没人学得懂了,这也不是技术。
  
  在“技术圈”看来,技术就是萝卜白菜,最简单不过的东西,捅穿了一钱不值,没啥说不清搞不懂的。凡是搞不懂的,不是忽悠,就是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这个心态很关键,是一个突破点。说实在的,以前中国的技术人员一直不敢这么想,虽然在搞技术,但觉得自己“落后”,自己搞的这点破东西,能算“技术”?发达国家的那才叫技术,仍然觉得技术很神秘。后来“技术圈”慢慢成形了,终于恍然大悟了,它娘的,原来全世界都这么回事,看上去多花哨的东西,都是一些最简单的萝卜白菜样的东西堆出来的。想通的人多了,“技术圈”才有了这样的自信。叮叮咣咣一阵乱捅,不少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就现了原形,显出了萝卜白菜的本质。
  
  一个数码相机,看上去花里胡哨,不懂的人会觉得“这东西真是高科技”。“技术圈”里的哥几个一阵瞎聊,不就是镜头、CCD、FPGA等等凑一下么?以前接触过这些东西的人少,还是觉得神秘。后来FPGA玩得顺溜的哥们也多了,镜头也能造得不错了。虽然CCD中国还是不能造,要从日本进口,但感觉稀松平常多了,搞开发的能玩出相当不错的花活了。中国公司虽然还要进口CCD,但造的高清智能摄像机就能把成本杀低一个数量级了。
  
  中兴、华为的哥们就非常明白“技术”是怎么回事。把萝卜白菜搞通了,就可以把成本直接去掉一个0还能挣大钱,把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公司弄破产。现在搞“三网合一”,这是中国的一个大杀器。电视、电话、网络,都走一根光缆,旧的三种线全拆了回收。成本能降低好多,性能好很多。相关技术中国全部掌握了,沙子变光纤,交换机连好,标准定一下,和外国无关,成本低得很。中国全弄上,还能推到全世界,生意多得很。另一个例子是高铁,也是基本全吃通了,就快速推到全国,好东西全世界都要,生意多得很。
  
  这个“技术圈”是怎么出来的?我觉得是“聊”出来的。60后、70后为主的几百万哥们(主要是男的),有那喜欢聊的,没事就吃吃喝喝瞎聊。开放了,信息流通方便,人员往来也方便。海归的回来中国,台湾公司的来,外企职员也来。国内的也往境外跑生意。四处流窜,到哪都一通瞎聊。同学、朋友、客户,搞技术的,没那么多花头,直接就侃上了。都是讲汉语,语言完全没障碍。人都有虚荣的一面,搞技术的就爱显摆点技术。人一听,来兴趣了,就刨根问底地追问。说的人也好为人师,把原理都说了。
  
  技术这个东西,不怕你搞不出来,就怕你不知道去搞。如果不知道要搞啥,那确实不太好办。有时人随口一句,人就明白要去搞啥了。花时间扑上去,技术资料查查,花点钱,搭个平台试试,就可以弄明白不少东西。中国“技术圈”一通瞎聊,技术的扩散速度特别快。扩散开来,几个领域一交叉,还真就产生了不少技术需求。技术圈,折腾出钱了!又把搞商业的招来了。虽然是萝卜白菜式的技术,但真管用,提高效率填补空白立杆见影。真有技术的商业谈判,一般就会顺利得多。这是一个正反馈,圈里的人越混越有劲。隔个几年一看,自己都觉得比当初厉害多了,朋友也是,有了牛人的感觉。牛人凑一起,就能搞出厉害的东西。中国也就似乎干出了一些技术上说得过去的东西。
  
  如果不是靠“技术圈”这种瞎聊,靠国家经费申请课题,那不容易有啥真正的技术成果。为什么?课题再多,数量也有限,给谁不给谁,是管经费的人分配的,这是计划经济。这种事,目的性太强,得搞一些看上去象那么回事的东西,搞太简单了不好意思。课题也不是为了做产品,是为了研究出某些象“科学”的知识。这就失去了“技术”的本意,偏向了“科学”。本来就是些萝卜白菜样的简单东西,不需要搞那种象“科学”的花头。
  
  搞“科学”的人,互相聊起来,也有劲,但不象技术那样直接。“科学”可不是萝卜白菜,需要非常多的专业背景知识,不是几顿饭能解决的事。搞物理的聊的东西,不是那个专业的可能一句也听不懂。象科普一样听懂了,也没有啥用,这真是隔行如隔山。学历不高的要是机灵,可以在“技术圈”混得不错,也确实有农民工搞出了某些技术的传闻。但进“科学圈”就不太可能,基本全是“民科”。
  
  “技术圈”就不一样了,没有特别的目的性,就是瞎聊,追求的就是简单。你弄复杂了,人还觉得你不实在。越是技术高手,就越能把事情弄得简单。简单的技术,可以凑出复杂的产品。虽然都简单,相关的技术种类却成千上万,到处都是know-how。所以,就要一定的人口基数,也要一定的时间发展,也要让人开搞开聊。到一定程度,在利益驱动之下,这成千上万个know-how就组合出各种炫目的产品。这象是市场经济,事先不知道会出来啥东西,但一定会出来很多很多东西。中国放开搞了十来年,人数越来越多,聊得越来越火,终于量变到质变,“技术圈”算是成功了。
  
  中国的技术圈,30、40多岁的是主力。这在世界上是最年青的组合,还能干不少时间。后面的80后,还在不断加入技术圈,当然得有这个意识。人穷就觉得有动力,技术圈还能扩大。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圈,最火的时候是60-70年代,气氛比中国这10年还好。真的是成果倍出,真正的黄金时代。我不太信发达国家鼓吹的那些商业模式,如果没有这个黄金时代的技术圈作为基础,就啥也不是。还有宏观经济调控之类的,都是鬼扯。在技术圈的黄金时代,商业模式也好,经济理论也好,都会显得威力无穷。
  
  现在美国日本的技术圈明显走下坡路了。谈商业的神气活现,谈技术的是快退休的老头。或者一对美国公司,两老美谈商业,一边两中国人用中国话聊技术。日本人搞的东西,也不太可靠了,年青人对技术没兴趣了。中国“技术圈”聊得热火朝天,美国日本不怎么聊了,中国的明显活力更好。但中国搞科学的还不行,搞科学的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大师,不能靠人海战术拼凑萝卜白菜。

最新回复

帖子很长。。。楼主辛苦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0-7-20 16:39
点赞 关注
 
 

回复
举报

459

帖子

36

TA的资源

五彩晶圆(中级)

沙发
 
这是看了陈大《技术圈》以后的一些想法。很多事情凭记忆乱写,不考证了。

先说说为什么这些年我们进步这么快,以至于很多人觉得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聊聊就破关了。先别自夸中国人聪明勤劳勇敢,有点“贪天之功为己有”了。主要原因是大大小小的开发商绞尽脑汁把东西做的好用,好开发,好集成。做芯片的,接口,Datasheet,开发工具,示范电路板,乃至各种应用的解决方案,都给你准备的好好的。以前设计ASIC还得经验,懂电路设计,懂制程。现在都用FPGA了,会VHDL编程就差不多了。卖软件的,IDE,API, 硬把编程从九十年代受人尊重的技术工种(绝对比八级钳工地位高)搞成了IT民工(比建筑工高点儿有限,有不如装修工的趋势,当然大拿除外)。

不是说开发商(怎么这么别扭,好好一个开发商的名声被那帮搞地产的毁了)如何好心,商业使然。对Intel,TI来说,他对Dell, 对联想 ,对山寨基本一视同仁(我说基本啊,你要找上门去要10片,那待遇跟人家联想要1000万片肯定是不一样)。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他东西做的越好用,用的人就越多。三十年下来,IT就越来越好用了。你光看现在,“这么简单的东西,凭什么以前卖那么贵,肯定是西方人巧取豪夺。幸亏我们聪明,会做了,你看,便宜了吧。”不是那么回事。九十年代,一台IBM的笔记本要卖8万人民币,自有市场的道理。现在这个价怎么回事?有Intel/AMD的芯片,Nvidia/ATI的GPU,日韩的液晶/内存,美国的硬盘,台湾的OEM, 中国的基地。每年多少billion的研发生产砸下去。要说中国的技术圈贡献多少,好像有点无以言勇的意思。说西方人坑蒙拐骗,巧取豪夺,就没意思了。这电子产品又不是房子,不买就结不了婚,买差了小孩上不了好学校。要说巧取豪夺,天朝房产认了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很多网友指出了,实际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差距越来越大。其实并不奇怪。有人说了,“什么是核心技术?中国人掌握了就不是核心技术了。就卖成白菜价了。”这未免有点自欺欺人 了。中国人早就掌握盖房子的技术了,盖摩天大楼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没见房子卖白菜价?商家都追求利润最大化,能卖人参价不会卖萝卜价。Intel/苹果/微软拿这么多利润,不是美军逼你买的,也不是好莱坞骗你买的。美国人要那么有本事,通用也不会破产了。你要看看这几家是怎么打总体战的,每年砸多少钱多少人在研发上,做多少广告,搞多少University relations, 每年怎么在大会小会上交流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研发上投入没人家多,技术上还想和人家差距越来越小?

我们总有个偷懒的借口,就是西方的技术封锁。确实,做不过Intel, 还可以说制造设备买不到。(其实SMIC什么没有?)可微软和Oracle呢?这么多聪明人,有没有揭竿而起的?华为中兴在通信行业搞起来了。通用软件行业却起不来。不是说大家苯,或是没志气。每行不一样,不做有不做的道理。

以史为鉴,先看看Intel吧。想当年,Intel卖CPU给IBM, DEC, Compaq的时候,那叫一个地位低下。

谢各位捧场了。还是那句话,拜一拜,不见外,礼多人不怪。

八十年代,Apple用的还是6502微处理器(谁做的都不记得了)。IBM推出PC, 用了Intel的8086/8088,大卖。几家公司随即跟上。可是大伙儿买Intel微处理器的时候,都有一条件。就是Intel必须把设计和授权给另一家公司,让那家公司也能做同样的CPU。要搁现在,实在匪夷所思。可那时,是业界惯例,Intel也不敢不从。

为什么?芯片可是精细东西,出一个defect就不能用了,没什么修修补补凑或用的可能。就算一个芯片1平方厘米,一个Killer defect是1平方微米。那就是100,000,000个点可能出问题。出一个芯片,要十几道工艺。即使每一道成品率是95%,12道下来成品也就是50% 了。可想而知,整个机器和材料的要求有多高。

所以,那时成品率是很低的。微处理器厂家供不上货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计算机厂商都要求有备份,天经地义。

八十年代计算机厂商那是牛气冲天,利润滚滚。哪跟现在一样,前年不如卖猪肉的,今年不如卖辣椒的。在中关村倒过机器的同志都有印象,不赘述。

另外,八十年代正是日本全面挑战美国的鼎盛时期。日本的DRAM打得Intel丢盔卸甲。那时DRAM是主要利润来源,CPU只能算niche market。而且日本人也有CPU,NEC/东芝/日立都做的不错。

可想而知,Intel基本上只剩下韬光养晦的份了。

好莱坞大片真不是乱拍的。有人挺身而出了。大名鼎鼎的总裁Grove上来就是三枪(据他老人家的回忆,想来是他得意之笔):

第一,放弃DRAM,专做CPU。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深得主席真传。

第二,从386开始(也许是486),老子不授权给别的微处理器厂商了,凭什么我的设计,要分你一半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成品率和产量有保证。老葛在制造上狠下功夫(怎么这么象新闻联播?)。其中一点,要求全公司按时上班,刷卡。跟硅谷的文化背道而驰。老葛自己也说了,自己其实最不愿意早上班,可是---这话是我加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东西做的好就得靠discipline.

这成品率要提高,不是件容易事。一个新pattern,新工艺出来,那defect肯定是成千上万。Yield engineer要找原因,和process engineer,vendor一起改进。最后把defect降为0。不是随便聊聊能解决的。而且这里的设备,材料,药品可以说大多不成熟,边做还得边改。大家CPU用多了,似乎觉得这东西没什么了不起,砸钱就能做出来。其实哪那么容易。别的不说,这几千个defect都要去掉,你从何入手?一批出来24个wafer,每个wafer上几十个die。每个die上的defect都可能不一样,如何归类。随便一个问题,都是几个博士的心血。

古人说的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白菜萝卜,看着没什么技术含量。你真去种就知道了,够自己吃勉强,想多收点卖几个钱,难。

Intel的通常做法是建一个pilot厂,一个产品的设计和流程定了。就原封不动的copy这个pilot厂。布局,设备,药品,工作人数,都是原封不动。不是迷信,稍微改一点,出了问题谁知道怎么回事。现在中国买了英国德国的工厂,原封不动往回搬,那是有道理的。

当年做微处理器的多得很,AMD, Sun, HP, SGI, TI。2000年以前,科技人员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股票还是值钱的。大家见面还都喜欢聊技术,小道消息满天飞。不像现在,见面就聊房子。有个哥们就透漏了,“HP肯定不行了, CPU成品率是个位数。Intel是30%。HP怎么赚钱?”

第三,Intel开始做广告,Intel Inside。有不少人反对,"CPU是卖给计算机厂商的,又不是卖给消费者的。为什么要对消费者做广告?"老葛力排众议。现在,人家掌握定价权了。

当然,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前忘。接着没多久Intel就出事了。

Intel卖486出尽了风头,隐隐有王者之范。所以出Pentium的时候(中国人还是喜欢叫它586),也大肆宣扬,又是广告,又是论坛,口号翻译过来基本意思就是“奔腾的心”“走向新时代”。开高科技产品恶炒之先河。在这之前,这些东西什么人爱玩? Geek, nerd (类似现在宅男,但一般来说更有追求,而且自以为绝世而独立)。MS也有样学样,推Win95的时候化几个亿恶炒,唯恐人家不来骂它。口号翻译过来基本意思是,“咱们老百姓,今个儿要高兴。”

可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人在江湖漂,哪能不喝高。忽然有人发现Pentium有bug, 算圆周率第多少位数字要出错。一时风风雨雨,召回是难免的了。幸亏那时互联网不发达,玩的都是nerd。找出586的错,就算看了一个Drama,高兴的很,不深究了。你看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的时候,每次都故意留几个特明显的错,让乾隆皇上审。皇上自然龙颜大悦。那时候玩家大概都是乾隆爷的脾气。要搁现在,多半能把Intel砸成丰田。

不知如何,这事就蒙混过关了。连Intel都不知所以然。也就没成为公关危机处理的什么典型案例。

再往后就简单了。AMD时不时给添点堵,推出过几款很不错的CPU。Intel也出过不那么争气的产品,P4就因为功耗让人骂的狗血喷头。AMD也不容易,制造工艺不如Intel,就趁着DEC倒闭的机会把那帮设计Alpha,第一个64位芯片(及工作站),的牛人纳入麾下。做出几个CPU很好。AMD似乎还抢先一步推出64b的x86? 第一个双核也是AMD的吧?

IBM/Apple/Motorola的PowerPC叫好不叫座。大概是架不住Intel每年上千万片的产量往下砸。最后风紧扯呼。

00年前后还有一家Transmeta (拼写可能有误,不负责), 想走低功耗,以软件补硬件的路线,尤其针对刚刚兴起的笔记本市场。当时有众多大佬共襄盛举。前两年。。。哎,不提了。

IBM/AMD现在靠着Global Foundry 为阵地。TI早把CPU卖给了Cyrix,现在也不搞Fab了,生产靠台积电和中芯国际。

这么多年的腥风血雨,剩下个Intel让大家顶礼膜拜。是不是Intel钱特多,领导特英明,技术人员特聪明特勤奋,销售特能扯?也许。但实际上,大家都差不多。Intel到现在没一个诺贝尔奖,IBM和Bell Labs加起来有十几个了吧?我的理解是,竞争加运气。半导体工业从小到大,这么多公司在里面混,没竞争力的早淘汰了。Intel的竞争力,也许只是开始它的产销量比别人高。然后摊到每一个芯片上的成本就比别人低。他就有更多的钱投到研发和生产上去。他能比别人有更多的制造经验。设备供应商也更愿意协助他。你要现在开一公司,找ASML买最新的光刻机,他肯定跟你说,“Intel刚订20台。你过两年再来吧。”

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落后了差距会越来越大。

别的公司就没戏了吗?当然不是。AMD靠设计,ARM靠嵌入式。每一个活下来的公司都有他的技术优势。而且可以肯定,他在研发上的投入不可能小。因为这是他活下来的原因,是本能。即使从小在动物园,马戏团养的狮子老虎,没见过捕猎。但如果眼前有快速闪过的东西,就会本能的扑咬,动作极快。上次在Las Vegas训白老虎的那哥们被咬,好像就是因为不慎掉下来,老虎立刻就扑了。

美国公司并不是天生追求核心技术。你看可口可乐,毫无技术含量(刘翔的粉丝可别骂我),就靠一个百年秘方,还不敢改,试着改了一次群众还不答应。当然人家marketing做的是好了。

但很多行业,对技术的追求就是对利润的追求。IBM, Intel等等,当然要不遗余力了。以他们这么多年的经验,当然能估计出R&D上投多少能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所以你想知道半导体该砸多少钱,看看这些龙头老大的报表就知道了(把近10年的加起来,如果要补课)。当然,如果想继续往上游走,还得看ASML, AMAT, KLA, TEL, ….

有件事在中国有些不可思议。Intel 基本是垄断了,加上AMD,很容易搞个价格同盟(假如买通欧盟美国不告)。大伙儿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何必还按着摩尔定律,一代一代往下走。22纳米以后有困难,还四核八核的往上做。花那么多钱,那么多人力,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中国有没有哪个企业如此自觉自愿的为大家升级换代而呕心沥血?

好像听见有人喊,“高铁!”有理,这个我们等会再说。

换个思路。就算Intel想开发新的利润来源。简单的很。在湾区拍它几个地王(不是这两年呵),开发它几个小区,5年翻一倍不过分吧。咱那么多暴利的,不都这么个路数么? Intel的管理层想过没有我不知道。但估计他们要这么干,股价立马一周内掉50%.

相比之下,中国多少企业,一讲起来就是“以高科技,。。。。,文化传媒,房地产为主的综合大型企业集团”。你认为它会认真做研发么?几亿砸到地产上,两年以后翻一倍,最差也保本。砸到研发上,能不能听个响还不知道呢。如果你是老总,你会怎么选?

另外,Intel/IBM/MS这样的公司,研发不仅是开发产品的手段,也是公司形象的保证。胆敢说削减R&D,立马股价掉。所以再困难,都要咬着牙说增大R&D。当然这两年其实他们不困难,坐拥几百亿现金,不知有什么鬼心肠。

也就是说,从研发来说,中国企业和西方这些百战余生的的大小公司比起来,就是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的较量。不要说投入不一样,连motivation都不一样。所以,“求仁得仁”。

当然,我们也有外国人拍马都赶不上的领域。“就算他们苦苦哀求找咱们要,还得看他表现好才行。”

假如国家想投资,建立先进的半导体工业。该做些什么?半导体工业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产业,有什么要素?业界共识,其成功主要依赖三个要素:

1.精密制造设备

2.精密检测设备(metrology),精度相当于要能在地球上找出一个足球来。

3.计算机辅助设计。

就说制造设备里面比较贵的光刻机。比如说,机械稳定度,扫描速度要相应的机械工程师 来做。专门负责稳定度的组可能觉得没什么特别难的,要求是苛刻了点,多加反馈和补偿么。做镜头的要求近乎无像差。做设计的工程师可能觉得也没什么特别难的,镜头是大了点儿,光线跟踪再多一些么。磨镜头要特殊的玻璃,做玻璃的公司要多做试验了。把部件一个个分解开,再具体到设计,材料和加工。到底下工程师那里都不算特别难。也就是说,以这些人几十年的经验,做出来确实有挑战性,但不需要什么天才的突破。当然,突破肯定有,秘诀也有。这么多公司和个人,就是随着行业发展而积累壮大的。大伙盘根错节,复杂度接近我国的上层建筑。你试着分解一下这个机器就可以发现,这个产业是没法“计划”的,涉及的公司和人太多。套用马克思的话说,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实也是如此,谁不想独吞,可半导体产业链是遍布全球,谁也不能独大,谁也离不了谁。多少年前,日本一化工厂爆炸,全球DRAM都暴涨。

大家喜欢说,中国企业缺少核心技术,高价买原料和关键器件,低价卖产品,利润率低,所以人民群众日子不好过。所以要对Intel/IBM/MS/Apple/Boeing/CAT/GE取而代之。仔细想想这话有问题。替Intel想想,他的设备是别人提供的,建个Fab贼贵,几年前就要20亿美元了吧?卖CPU又不能贵。贵了大伙不升级了,闷死丫的。他是不是该自力更生,开发核心技术,把ASML/TEL/AMAT/KLA捞的钱拿回来?

现在Fab贵的如此离谱,以至业内笑谈,“将来全世界只要3个Fab。一个Intel的作CPU, 一个三星作内存,一个台积电做代工。”

当然,谁都想往产业上游走。江湖传言,往上游走一级,人均利润加10倍。就是说,Intel的人均利润是Dell/HP/联想等等平均下来的10倍;ASML/KLA/AMAT的利润又是Intel 的10倍。10年前的传言呵,概不负责。

问题是,产业上游,顾名思义,就是你越早加入越好。和行业一起成长。这样早早进入正反馈(不行也早早淘汰)。70年代乔布斯可以在车库里装个苹果机卖出1亿美元市值,八十年代联想可以在中关村攒机搞原始积累。你现在能不能再造出联想这样的公司都难说,还想上来就灭了Intel? 从商业角度来说,非那劲干么?

真想大赚外国人的钱,改善我国人民生活,最直接的道路就是投新兴产业。如上分析,新产业小,风险大,没标准,更谈不上技术封锁。你进去了就是上游。干不干?现在不干,就不要20年后抱怨没核心技术,没高利润。

比如说,电视/显示器。比较热乎的有两个:OLED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3D。OLED是Sony和三星视为决战的领域。3D, 实现方案有十几个,美国/欧洲/日本十几家公司在做。顺便插一句,我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西方国家人懒,无能,纯靠剥削第三世界/兜售劣质金融产品/包装毫无难度的高科技为生。你看看做3D的这十几家大小公司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他们没什么政府背景,方案都很有想象力,产品都出来了。甚至有美国空军的订单。他们能用的所有器件国内都有。事实面前,talk is cheap. 我想韩国日本足球队肯定不会操心论证中国队怎么不如他们,有那时间,人肯定是研究怎么跟别人(不含国足)踢。

要说这个产业能不能发展起来?我不知道。变数多得很。国内企业做不做?你做了,赌对了,以后就有核心技术和高利润;赌错了,就当攒RP了。反正比羡慕Intel/MS/Apple靠谱。

还有美国人鼓励的私人航天,那家公司是不是叫Space X? 有点莱特兄弟的意思。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他们。反正我是不看好。但不要忘了,莱特造飞机的时候,汽车肯定是远远更为现实的工具。万一他们成了,就是第二个波音。你不做,就只能继续研究运十。

八十年代总喜欢说,“新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是这个理,投入新产业,认赌服输。出头了就有核心技术了。你说,“现在科技进步近乎停滞,。。。”那你已经出局了。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鼓励不鼓励大家投入新产业?我的感觉有些悲观,因为我们国家每个人的时间成本实在是高。
 
 
 

回复

4996

帖子

19

TA的资源

裸片初长成(初级)

板凳
 
好长啊,有时间慢慢看!!!
个人签名我的博客
 
 
 

回复

732

帖子

0

TA的资源

纯净的硅(高级)

4
 
欣赏 。。。

1 楼的帖子 说得很透 。。。
 
 
 

回复

2886

帖子

0

TA的资源

五彩晶圆(初级)

5
 
精辟!值得细细看。谢谢楼主
 
 
 

回复

1392

帖子

0

TA的资源

五彩晶圆(中级)

6
 
其实所谓的“圈子”,就是做什么事形成一个气候。做得人多了,做得好了,自然就形成气候了。
 
 
 

回复

7815

帖子

57

TA的资源

裸片初长成(中级)

7
 
特别欣赏最后一段话。
这是一个技术时代,没有技术奠定的物质基础,什么都是扯淡。

就像一堆人围着一个蛋糕在大谈特谈怎么分配,甚至还有一群人勾搭成奸,商量怎么把别人排挤出去,好让人少,分得更多.......
如果没一个下九流的 面包师,把蛋糕做大一点,什么都扯。
扯吧,扯吧,看那天这蛋糕都过期了。
个人签名

强者为尊,弱者,死无葬身之地

 
 
 

回复

803

帖子

0

TA的资源

一粒金砂(高级)

8
 
呵呵。
 
 
 

回复

1672

帖子

0

TA的资源

裸片初长成(初级)

9
 
首发这个文章的网站已经被墙了。
PS: 我在那里发的一篇巨BT的帖子,凯哥不会也看到了吧?
 
 
 

回复

686

帖子

0

TA的资源

一粒金砂(初级)

10
 
帖子很长。。。楼主辛苦了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随便看看
查找数据手册?

EEWorld Datasheet 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更多>>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8 下一条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国产芯 安防电子 汽车电子 手机便携 工业控制 家用电子 医疗电子 测试测量 网络通信 物联网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5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