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与职场领袖分享工作“秘笈”
求职、面试、薪水、跳槽。无论刚毕业的学生,还是职场老兵都将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如何在迈入公司第一步的同时就能对该企业有个全面的了解,谈妥自己期望的薪金?如何撰写出一份漂亮的简历,闯过人事部门的第一关?如何又能在这寒冷的行业冬季中温暖度过?针对以上问题,eeworld记者对爱普生高层进行了深入访问,并将报导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希望能对广大正在求职或者将要求职的工程师有所帮助。
职场高端访谈录
eeworld:公司面试的几大流程,以及最看重应试者的哪种品质与能力?
爱普生: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应试者的开发经验,也即是动手的能力,其次是应试者的综合素质。包括与人交流的能力等。我们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一般有四个流程:简历筛选、智略测试、技术加试、面试。简历筛选:一般是人事部的人进行初期的筛选,这一步的筛选主要是按照几个硬性指标去筛选,比如说:英语水平、学历要求等。智略测试:主要测试IQ、EQ、理解能力、英语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属于综合行测试。技术加试:属于专业方面的测试,但是一般不难,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本行业的了解与否,一般是对行业的基本概念的考察,以及对自己项目的简单介绍。面试:可能有两到三轮,是对应试者的综合性考察。
eeworld:应届生如何才能更好的融入公司,融入社会?
爱普生:从公司方面看,公司应该尽力去帮助应届生尽快融入社会,刚开始应该严格要求他们,比如,让他们写一些工作汇报,报告等,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工作习惯,另外,公司也会开设一些面对应届毕业生的基础培训,主要培养他们的基本的工作技能,包括:时间管理,基本礼仪等等。以及老员工的心得体会的交流,对他们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老员工还应该紧盯他们,及时提醒他们工作任务,因为刚开始工作,可能还没有很强的责任感,所以老会忘事儿,总是忘记自己的工作等,这时候就需要老员工多提醒,多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其实新员工入职的前半年,都是在熟悉工作,熟悉环境。从个人来看,刚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应该多与公司的老员工交流,积极的与老员工接触,多方面基础,尽快熟悉公司环境,以及自己的工作,保持上进心,主动心。
eeworld:对于应届毕业生和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公司更偏好前者还是后者?
爱普生:其实并没有什么偏好,两者各有优劣。对于应届生来说,他们可塑性很强,只要公司愿意花时间去栽培,就有可能培养出很优秀的人员,但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他们常常不定性,性格不稳定,也许工作2-3年之后就会离开公司,这不光是80后面临的问题,其实从70年代末的那一代人开始就有这个问题。而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不需要花时间就可以投入到工作中,但同时,他们也许在之前的公司工作的时候,形成了一种工作惯性,很难更改,因此不太容易融入公司的新环境。所以各有利弊,就看公司如何去衡量各方面的因素,最终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eeworld:现在有部分人,可能是怀着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可能是因为对待遇、领导人等不满等原因引起的,应该如何去调节这种心态?
爱普生:这种行为,其实于己于公司都是不利的。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薪水或者领导不满意,所以消极的对待工作,认为这是对公司的一种报复,其实不然。 首先,从个人来看,这种心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公司绝不会因为你不满意,消极对待工作就会给你加薪,相反还可能面临着被辞的可能。而从另一角度看,如果员工真的有这种倾向,公司本身也应该自我检讨了,说明公司的管理确实是存在问题的。
1、 eeworld: 对于现在很多人,频繁的更换工作,您有何看法?
爱普生: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两到三年之间,这是一个坎,有很多人在一个公司待到三年左右就会离开,这是一种趋势。人们大概都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年,刚来公司,首先只是熟悉公司的环境,第二年,就会对公司有一定的了解了,第二年末到第三年,由于对公司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能就会发现公司有很多问题,也就是了解到了公司的一些阴暗面,这时候,就会只看见公司的阴暗面,而不会去看公司好的一面,其实每个公司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十全十美的公司,所以有很多人离开之后去别的公司,之后就会发现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那种频繁更换工作,同时工作周期又非常短的那种情况来说,其实可以从公司和个人两个方面来找原因。从公司的角度,如果一个公司有员工持续的时间很短,并且这种比例还很高的话。说明公司本身是存在问题的,首先说明,你招的人不适合本公司的工作,因为员工刚来几个月,对公司的环境还没有完全熟悉,因此并
不会是因为觉得没有发展才离开公司,那就说明公司的环境有问题,可能是由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好,或者公司的领导管理有问题,这时候公司应该好好进行自我检讨。从个人方面来看,这时候要调节自己的心态,多和公司的同事进行交流,尽快融入到公司这一大家庭。
eeworld:工程师应该如何看待薪水的问题? 薪水的高低是对能力大小的唯一证明么?
爱普生:很多人,都把薪水当作衡量自己的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认为薪水就是体现自己价值的所在。在公司里面,可能是同样性质的工作,有的人能拿3000,而有的则只拿了2500,这时候那得低的人可能就会这么想:公司肯定是认为我的能力不如他。其实,这就是进入了一个误区。薪水不是价值的唯一体现,并且要想加薪,还必先付出。很多人可能认为刚去公司,都是在做一些小事情,感觉自己是个打杂的,其实也就是在打杂的时候,人们才会去发现自己的特长,公司也能从这些小事中看出差别,同样是做细小的事情,有的人就能做得很好,而有的人可能就很一般,这时候那些做得认真的人就会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进而可能就会得到公司的赏识,薪水自然就会提高。所以说一个人,必须先干事儿,从细小的事情做起,这样公司才会给你加薪,或者说你才有得到加薪的机会,也许在短期看来,你有付出,却没有回报,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一定是由回报的,同时就算你没有得到回报,你也并没有任何损失,因为你得到了比金钱更重要的的东西,那就是经验。所以工程师在求职、工作的时候,不要一切都向“钱”看。
eeworld:在面试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和公司谈薪水的问题?
爱普生: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可能都会问你:期望的薪水是多少?你能接受的薪水范围是多少?有的人可能就是随便一说,或者只是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考虑实际情况,有时候太高,有时候因为没有信息优惠特别的低,这其实都会影响自己的面试成绩。这其实是你与公司之间的一个博弈,公司可能会从薪水来看你对公司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你期望的薪水低,说明你对公司的兴趣大,但是对于你个人来说,可能在后来进入公司之后,就会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毕竟谁都希望多挣一点,这对自己来说也许就是一种损失。当然在一些大的公司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不会因为你要的低,所以就给你那么低,公司都会有一定的标准,但是一些小公司可能就会有这种情况,同时如果要高了,公司就会直接把你排除在外。所以工程师在面试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谈薪水,有时候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其实这时候工程师,应该在面试之前准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要去了解整个行业的薪水行情,同时还应该了解你应试的公司的具体情况,综合各种因素之后,定一个合理的薪水范围,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只有这样才能在面试中吃薪水的亏。
eeworld:面临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求职者应该如何去选择?
爱普生:在现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如果选择跳槽的话,我觉得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因为现在大公司都在裁员,当然裁员也不完全是因为金融危机,在平时,也会有很多公司裁员,现在只是加剧了这种情况。在这种特殊时期,有工作,就应该好好的干,暂时不要考虑跳槽的事情,当然那些已经策划很久的人排除在外,他们可能已经有很好的打算。而对于那些金融危机的受害
者,也就是被公司裁掉的那一部分人,可以先不用急着去找工作,因为现在就业难,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力也更加激烈了,并且由于被裁掉,可能在情绪心态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创伤,如果带这种情绪去应聘的话,也会影响成绩,如果不成功,又会对自己造成一种伤害和打击,所以,正好可以趁这个时间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给自己多充充电,为以后的工作养精蓄锐。其实决定工作成败的不是你的实际能力,而是你的心态与情绪,人们会因为生活中各种各样事情,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工作,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去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一种积极、轻松的心态去对待工作。
eeworld:你是专家型的工程师,还是工人型的工程师?
其实工程师这个领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工程师们面临的压力都很大。工程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家型,一类是工人型,所谓专家型工程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总共,能够干到专家型的人是很少的,大部分是都是属于工人型,所以工程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一般在工作后的两到三年的时间,你就可以确认自己是专家型还是工人型工程师,如果发现自己不是专家型的工程师,就应该在以后的工作中,重点去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比如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具有竞争力。
我对工程师的印象:
工程师是一个比较受人欢迎的群体,工程是一群很可爱的人,他们朴实、直率,可能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们也比较孤立,不太会与人交流。所以很多外行的人就会觉得工程师很难接触,其实不然,与工程师交流,其实只是门槛比较高,只要你和工程师跨过了陌生的第一步门槛,以后就很好相处了。这也是我多年来的亲身体会。
还是比较精彩的,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这位高层还是比较能周到的回答这些问题的。关于面试这个环节,繁文缛节太多势必造成候选人的心理上的情绪.还是应该针对不同的资历阶段的人才进行高效的面试流程.效率毕竟是应该重视的。
关于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新到一个公司的工作惯性很难融入大环境,个人感觉应该是公司更加的Open,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性格,也有自己的特长,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优势,达到共赢才是目的。对新加入的员工首先要有一颗宽大包容的心,给他们足够的施展空间,而仅仅为了所谓的公司文化环境的统一往往会适得其反.
关于薪资的问题,的确一旦进入了公司后,基本上调整幅度都比较类似,所以起始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建议先做该公司的调查,如果里面有认识的朋友最好,可以大概了解下范围,便于开出比较合理的薪资.一般有以下两种"谈判"方式:
1)主动型:直接告诉公司自己期望多少薪资.
这种策略,可适当高开,看公司的反映,主要看对方的砍价幅度,然后决定第二次出价的数值.
2)被动型:先告诉公司目前的薪资,看公司能给自己开多少。
这种策略,可先听取公司对你的薪水分析,然后适当抛出自己的更有价值的方面,然后希望在此基础上抬高价格。
说白了,跟市场买东西没多少差别,目的是双方打到一个基本满意的平衡点。
关于裁员充电一说,个人认为不可取.说的直白点,似乎有点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建议降低薪资期望值,立即去找工作.以应对更长时间的金融危机.
各位看官见笑,浅见.:) 降低薪资期望值,立即去找工作
回复 板凳 zhjzh72_2004 的帖子
关于如何与企业谈判薪资,我也有话要说。毕竟这是个实打实的问题,关系到个人切实利益的问题。国企,机关、民营企业性质确实不同。但对于没有关系,没有门路,单靠自己单打独斗的大多数根正苗红的平头老百姓来说,民营企业成为了大家多数的归属。所以,在进入公司之前的谈薪,真的是尤为重要。我非常赞同爱普生这位先生所说,最初的谈薪,就应该当成一种博弈。很有可能进入公司后就没有翻盘的机会,国有企业会定时定量的进行薪金的浮动,民营则不然,民营更多会考虑到在使用最低人力成本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将价值最大化提升。如果进入一个效益不甚良好的企业,或内耗严重,提薪基本就是奢望了。所以,诚心给各位广大工程师提醒:入职前的薪水谈判,尤其重要!不要太高估自己,也不要太保守。根据自己所处职位的具体行情及自己本身能力都做一个横向或纵向的判断,形成标准,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毕竟,生存是第一位。 开始的时候是要熟悉流程 等自己真正学会了 掌握了核心技术 薪水高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否则 这样的公司也就不值得留念 等你的技术水平到了一定的境界 自然会有人来挖你 潜心做事 充实自己 这是最重要的 我坚信:机会比薪水更可贵 听到毕业生之说,也是周五在城铁上听到两个人的谈话:看着装,应该是做销售的,说他们领导如何如何,说是这个领导带的一群人,再来其他领导带,就没法上手,因为这个领导做事风格是不择手段,不会在乎回头客,捞到一笔是一笔。
然后又说到这个领导更喜欢应届毕业生,因为他们是一张白纸,可塑性非常强,白纸好写字么。
虽然这不是啥光鲜的教材,至少说明,应届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找到正确的人,正确的事,去努力学习,终究会有收获的。
自己也从应届生过来不久,回过头去想想谈薪水的过程,几乎都是比较被动的,没有去主动争取,也没有去做些调查,但正如一位朋友所说的:刚毕业那会,是主考官在上,面试者在下;工作了以后,是平视对方。
薪水的多少,我不会去在乎很多,薪水不够高,我是以为自己做得不够好;等真得别人给的薪水够高了,相信自己也不会在乎多少了,因为那时的自己会更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的。 对于现在离职的同志们来说,可能现在的形势真的不太好,但是可以趁机整理下情绪,找点有兴趣的东西做~抬起头看世界,也许就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空间,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非常同意笔者的观点:“工作是一种情绪,一种心态”。对于工作的好恶,很多时候都是随着自己的心情好坏上下波动的。我个人认为,处于现在的经济寒冬期,现在的待业者,可以选择为自己充电,不光是为了充电,同时还应该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不要急着找工作,不要把工作纯粹的当成一种职业,或者是赚钱的手段,那只是短期的行为,应该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生活,当成一种乐趣,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工作,那样才能够品尝到工作的真正滋味,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回复 8楼 lijiaoeeworld 的帖子
同意娇总的观点 其实要是在EPSON这样的日企或者韩资的话,人员稳定性是最重要的。李润雨不也是熬了四十年才当上三星CEO么? 而中国在这方面确实与其他东亚国家不同,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现在职场更多注重的是能力,应聘过程中,除了了解求职者一些基本信息、专业技能之外,越来越多的公司会注重求职者的soft skills,也就是所谓的软技能。软技能包括责任心、自信心、社交能力、自制能力、诚实度;还有作为小组成员的表现、帮助他人的能力、对客户服务的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协商能力等等。通过考察软技能,可以体现一个人除了专业能力以为的其它方面信息。所以我认为求职者更多的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提高自己,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端正心态,尽量不要错过任何的机会。也祝所有正在奋战求职的朋友们能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