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在汽车电子的功率输出电路中,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将功率输出分为电磁继电器和智能功率开关两大类。今天重点讲解一下继电器以及其驱动电路。在汽车电子中,电磁继电器的安装方式通常分为插装式和板载式两种。插装式继电器是一种独立封装的继电器,通过插座或接线端子安装在汽车的ECU中。设计为易于插拔,方便维护和更换,损坏时无需焊接,直接拔插即可替换。适合现场维修,不需要专业设备。但是包括插座在内占用空间较多接触电阻,插座连接可能随时间老化,增加电阻或接触不良风险。并且整体成本高于板载式。板载式继电器是直接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继电器,焊接连接避免了插座松动或接触不良的问题,损坏后需拆焊更换,维修复杂。插装式继电器在传统汽车和重型车辆中仍有市场,尤其在高功率、低成本场景。板载式继电器随着汽车电子集成化如电动车、智能驾驶,板载式逐渐占据主导,因其支持小型化、智能化设计。
继电器驱动电路可以通过分立器件,如三极管或MOSFET,或者集成IC如ULQ2003来实现。使用分立器件作为开关,通过MCU的低功率信号控制继电器线圈的通断。NPN三极管作为低侧开关,MCU输出高电平到基极,通过限流电阻控制基极电流,使集电极到发射极导通,继电器线圈通电。ULQ2003A是一种专为驱动感性负载,如继电器设计的芯片,内部集成了多个达林顿管阵列。包含7个独立的NPN达林顿对。内置续流二极管和基极限流电阻。MCU输出高电平到输入引脚,内部达林顿管导通,继电器线圈从Vcc通过输出端到GND通电。断电时,内置二极管吸收反向电压,保护电路。
继电器线圈动作取决于线圈线圈动作电流,温度升高,线圈阻值变大,因此需要提高线圈电压来达到线圈动作电流,以三极管为例,设计一个继电器驱动电路
当MCU输出高电平到R1时,电流通过R1流向Q1的基极,Q1导通进入饱和区。集电极到发射极导通,Vce ≈ 0.2V。Vcc通过继电器线圈,线圈两端电压 ≈ 12V - 0.2V = 11.8V。
继电器线圈通电,触点闭合,完成动作。MCU输出低电平时,Q1基极无电流截止。继电器线圈断电,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动势通过D1续流二极管释放。触点打开,继电器复位。续流二极管作用是继电器线圈是感性负载,断电时会产生反向电压,可能高达几十伏。D1 1N4004提供低阻路径,吸收反向能量,保护Q1免受击穿。
电路优化方案:若MCU为3.3V,R1 = (3.3V - 0.7V) / 10mA = 260Ω,取270Ω。若继电器电流增大(>200mA),需减小R1或换高hFE三极管。可在Vcc端加TVS二极管,防止电源浪涌。可在基极加10kΩ到GND,防止浮空导致误触发。100mA下Q1功耗低,无需散热片。但若电流接近600mA,需考虑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