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充:SOC=100%时理论上游离态锂离子已经完全嵌入负极,过充时多余的锂离子和电荷平衡来源于一系列副反应。
正极电压增高(最高在5V已引燃电芯),负极电压无穷低至0V。这时体系是要消耗多余的电子。总结:负极锂枝晶、正极氧化电解液产气放热
1.正极持续被迫升高电位,正极材料被迫过度脱锂来平衡电位,结构坍塌,释放氧气,氧气氧化电解液产气并放热
2.负极持续被迫降低电位,但过了石墨嵌锂的电位(0.1~0.2V)石墨无法嵌锂,而锂更容易转成锂金属(0V),还有不断的锂离子往负极来,生成锂枝晶
3.电解液被整体的高电位氧化,主要是在靠近正极(高达4.9V),也会释放游离态锂离子,产气并放热
4.电荷平衡:过充时电荷积累速率大于消耗速率(指正常嵌锂和所有副反应的电荷平衡),电压快速升高,过充发生后主要依靠副反应(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分解、负极锂离子变成锂枝晶)来消耗电荷
第一阶段:1<SOC<1.2,电池内部没有发生明显的副反应,电池温度和内阻变化较小。
第二阶段:1.2<SOC<1.4,正极中的Mn发生溶解,在正极侧电解液氧化,在负极表面金属锂析出。金属锂与溶剂反应使SEI膜变厚,电池阻抗增加,电池温度开始缓慢上升。
第三阶段:1.4<SOC<1.6,电池温度上升加快,电池鼓胀明显,正极侧电解液氧化加速,放出大量的热和气体。负极表面金属锂继续析出,SEI膜开始分解,锂化的石墨与电解液发生反应。由于正极材料结构的变化,电池电压达到峰值5.2V后略微下降。
第四阶段:SOC>1.6,电池内压超限,壳体发生破裂,隔膜收缩变形,电池热失控。电池内部发生短路,大量能量迅速释放,电池温度急剧上升至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