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03
-
回复了主题帖:
阅读打卡终点站:安全漏洞分析——《奔跑吧Linux内核2:调试与案例分析》
本帖最后由 segFault 于 2024-5-3 14:54 编辑
1.
高速侧信道攻击(side-channel attacks)的原理基于这样的事实:计算机执行操作时,除了计算的主要结果之外,还会无意中泄露出一些额外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通过物理途径(如功耗、电磁波、声音、光线、温度或执行时间等)泄露的,它们可以被攻击者捕捉并用来推断出敏感信息,比如加密密钥。
时间攻击
时间攻击基于一个简单的观察:加密操作通常会根据不同的输入或密钥需要不同的处理时间。如果一个加密算法执行的时间随密码的某部分变化而变化,那么测量不同操作的执行时间可以提供关于密码的信息。例如,如果一个攻击者可以准确地测量某个加密操作的时间,并且知道这个时间会因为使用了某个特定的密钥比特而减少,那么他们就可以使用这种差异来推断密钥。
功耗分析攻击
功耗分析攻击利用的是电子设备在处理不同的数据时会消耗不同量的电能。通过精确地测量功耗,攻击者可以找到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模式,并使用这些信息来推断出正在处理的数据,如加密密钥。最著名的功耗分析攻击包括简单功耗分析(SPA)和差分功耗分析(DPA)。
电磁攻击
电磁攻击依赖于电子设备在运行时会发射电磁信号。这些信号可以被捕捉,并可能泄露有关设备正在处理的信息。类似于功耗分析,通过分析电磁泄漏的模式,攻击者可能能够获取加密操作的信息。
声音攻击
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声波,这些声波可以包含有关设备操作的信息。例如,一个机械硬盘在访问不同区域的数据时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利用高度敏感的麦克风收集这些声音,攻击者可能能够找出正在进行的操作。
缓存攻击
如前所述,缓存攻击是专门针对计算机缓存的一种侧信道攻击。它们利用在多任务环境中共享缓存的行为,通过观察缓存访问的时间差异来推断其他程序的行为和数据。例如,如果一个攻击者能够监控到访问共享库函数(如加密算法中的某个函数)时的缓存加载时间,他们可能能够获取有关加密操作及其密钥的信息。
侧信道攻击的关键在于,它们并不是直接攻击算法的数学基础,而是利用实现该算法的系统的物理实现缺陷来获取敏感信息。因此,即使算法在数学上是安全的,它们的物理实现也可能受到侧信道攻击的威胁。解决侧信道攻击通常需要注意硬件的设计、加密算法的实现方式以及软件的运行环境。
CPU熔断漏洞(如Meltdown和Spectre)利用现代处理器的性能特性,如乱序执行和投机执行(speculative execution),来迫使处理器"提前"执行某些操作,从而可能访问到本不应当被当前进程访问的数据。在这些攻击中,尽管非法操作(比如用户态访问内核空间的内存)最终会被处理器检测到并引发异常,但投机执行的结果仍然会影响处理器的状态(比如缓存),这就提供了侧信道的机会。
为了利用这些漏洞而不让非法内存访问导致进程终止,攻击者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异常处理:攻击代码可以准备一个异常处理程序来捕获这种访问违规(如果发生)。当访问内核空间的非法内存时,CPU将触发一个异常,但攻击者的异常处理程序可以避免进程终止。
侧信道分析:即使访问引发了异常,乱序或投机执行的结果可以通过侧信道(例如高速缓存侧信道)来观察。例如,如果投机性执行取决于敏感信息,并且这个执行改变了CPU的缓存状态,那么即使异常已经废除了非法操作的结果,缓存的状态变化仍然可以通过缓存侧信道来测量。
传输时间分析:攻击者可以测量读取内存位置所需的时间。如果内存位置已经因为投机执行而被加载到缓存中,访问该位置的时间将明显减少。这种时间差异可以用来推断哪些数据可能被加载到缓存中。
数据重构:通过反复执行上述步骤并测量不同数据加载操作的速度,攻击者可以逐渐重构出内存中的数据,即使这些数据是由操作系统内核保护的。
综上所述,尽管直接的非法内存访问会被检测并阻止,但是通过细致的异常处理和侧信道分析,攻击者仍然能够利用硬件层面的漏洞来间接地推断受保护的内存空间中的信息。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硬件制造商提供固件更新或操作系统制造商提供补丁来缓解这些硬件漏洞的影响。
熔断漏洞(Meltdown)攻击主要针对现代处理器的乱序执行和投机执行(speculative execution)的特性。这些特性被设计用来提高处理器的性能,但同时它们也引入了潜在的安全风险。熔断漏洞允许攻击者绕过硬件的内存隔离保护,从而访问系统内存中的敏感数据,包括其他程序、操作系统内核以及物理内存中的信息。
3
熔断漏洞攻击的原理:
投机执行: 现代CPU为了提高性能,会使用投机执行技术。当遇到分支指令时,CPU会尝试预测分支的方向,并在确认真实路径之前,预先执行这一路径上的指令。
乱序执行: 另一种提升性能的技术是乱序执行,即CPU会在不改变程序执行结果的前提下改变指令的执行顺序。这使得CPU可以不必按照程序指定的顺序严格执行指令。
异常处理: 当投机执行的过程中执行了非法操作(如用户态程序访问系统内核数据),CPU会引发异常。正常情况下,这会导致非法操作的结果被抛弃,从而保护系统安全。
熔断漏洞攻击的过程:
触发投机执行: 攻击者构造一段代码,该代码尝试从受保护的内存区域读取数据。由于权限不足,这种读取正常情况下会引发访问违规的异常。
利用侧信道: 虽然非法操作的结果会因异常而被废除,但是在投机执行期间,读取的数据会短暂加载到CPU的缓存中。这导致缓存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测量缓存延迟: 攻击者通过测量访问内存的时间来判断数据是否在缓存中。如果数据被缓存,则访问时间会显著减少,这允许攻击者推断出被投机执行读取的数据。
通过重复上述步骤,攻击者可以逐渐提取出存储在受保护内存区域的敏感数据,如密码、加密密钥等。熔断攻击主要是因为处理器为了性能优化而采用的投机执行机制,导致了数据的非法泄露。
针对此类攻击的防御通常需要硬件和操作系统级别的更新与补丁,例如关闭或限制投机执行特性,以及提高内核与用户空间之间的隔离。
-
发表了主题帖:
安全漏洞攻击
在数字化日益增长的今天,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企业和个人防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核作为操作系统的核心,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近年来,随着高速侧信道攻击和CPU熔断漏洞攻击等安全威胁的出现,保护内核免受攻击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讨论了这些攻击的性质及可能的防御策略,特别是Kernel Page-Table Isolation (KPTI)方案和分支预测缓存隔离机制。
## 高速侧信道攻击概述:
侧信道攻击是一种通过分析系统在执行操作时产生的物理信息(如电磁泄漏、功耗、执行时间等)来获取敏感信息的攻击方法。其中,高速侧信道攻击特指通过高性能计算和复杂分析来提取信息的一类高级侧信道攻击手段。这种攻击可以非常精细地测量处理器的微小操作和时间差异,从而揭露加密算法的关键信息或其他敏感数据。
高速侧攻击是一种利用物理实现中泄漏的信息来攻击加密系统的技术。这类攻击并不直接攻击算法本身,而是利用实现该算法的系统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副信息(如时间、电力消耗、电磁泄漏等)。这种攻击方式可以揭示关于加密密钥或加密过程的敏感信息。高速侧攻击的常见类型包括:
时间攻击:观察操作所需的时间来推断可能的密钥。
功耗攻击:通过分析设备的电力消耗模式来获取密钥信息。
电磁攻击:通过分析由加密设备产生的电磁波来获取密钥信息。
以高速缓存攻击为例:
高速缓存攻击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侧信道攻击,专门针对系统的缓存。缓存是现代计算机中用来提高数据访问速度的一种硬件或软件组件。高速缓存攻击利用缓存的访问时间差异来推断出其他进程的活动或敏感数据。这类攻击主要关注如何通过监视缓存访问模式和时间来获取加密操作的信息。高速缓存攻击的常见形式包括:
* 基于时间的攻击:观察访问缓存时的延迟来推断缓存中是否已有特定数据。
* Prime+Probe:攻击者“填充”缓存,然后检测自己的缓存项何时被受害者进程替换来推测受害者的行为和数据。
* Flush+Reload:攻击者先将共享库缓存行清空,然后观察受害者程序何时重新加载这些行,从而推断出受害者的行为。
高速缓存攻击(Cache attacks)是一种旁道攻击技术,它通过分析缓存的访问时间和行为来推断其他程序的操作和数据。在这类攻击中,攻击者可以通过观察缓存的使用情况来获取敏感信息,比如加密密钥。其中,最著名的高速缓存攻击之一是“Flush+Reload”,它利用了缓存共享的特性。
在简化的形式中,Flush+Reload攻击涉及三个主要步骤:
1. **Flush** - 攻击者使用特定的指令(例如x86架构的`clflush`)来将目标缓存行从缓存中清除。
2. **Wait** - 攻击者等待被攻击的程序运行,期望它会访问特定的缓存行。
3. **Reload** - 接着攻击者再次读取相同的数据,如果这个数据的访问时间很短,这意味着数据是从缓存中读取的,从而表明被攻击的程序在攻击者等待期间访问了这个数据。
通过重复这个过程,攻击者可以推断出被攻击程序的精确行为,比如它在执行加密操作时所访问的特定缓存行,进而推断出加密密钥。
下面给出一个非常简化的伪代码示例,展示了Flush+Reload攻击的一个轮廓:
```c
// Flush the cache line
clflush(target_address);
// Wait for the victim to execute and potentially access the target address
sleep(wait_time);
// Measure the time to load the cache line
unsigned long start_time = rdtsc(); // Read Time-Stamp Counter
access(target_address);
unsigned long end_time = rdtsc();
// Calculate the time difference
unsigned long access_time = end_time - start_time;
// If the access time is short, it's likely that the victim has accessed the cache line
if (access_time < cache_hit_threshold) {
// Cache hit, the victim accessed the cache line
} else {
// Cache miss, the victim did not access the cache line
}
```
在实际攻击中,攻击者需要重复这个过程多次以收集足够的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来增加信号与噪声的比例。
对应的汇编代码大致如下(x86架构为例):
```asm
; Flush the cache line containing the target address
mov eax, target_address
clflush [eax]
; ...victim code runs...
; Measure access time
rdtsc
mov ebx, eax ; Save the start timestamp
mov eax, target_address
mov eax, [eax] ; Access the target address
rdtsc
sub eax, ebx ; Calculate the difference
cmp eax, cache_hit_threshold
jl cache_hit
jge cache_miss
cache_hit:
; Cache hit code path
; ...
cache_miss:
; Cache miss code path
; ...
```
在实际的攻击场景中,实施这种攻击需要更多的技巧和细节,包括对时间测量的精确控制、多次采样以及数据分析等。而且,这个攻击也只有在攻击者可以运行自己的代码在同一个物理机器上,且目标数据在共享的缓存上时才可行。现代处理器和操作系统通常实施多种安全措施来缓解这类攻击,比如随机化技术(如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ASLR)和缓存分区技术。``
## CPU熔断漏洞攻击介绍:
近年发现的一系列CPU熔断漏洞(如Spectre和Meltdown)揭示了现代处理器在执行效率优化过程中引入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允许攻击者利用CPU的一些高级功能,如乱序执行和分支预测,来绕过内存隔离,从而可能访问到不应当访问的数据。
## KPTI方案远离:
为了缓解类似Meltdown的攻击,KPTI方案被提出。KPTI(Kernel Page-Table Isolation)是一种内核补丁,通过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页表分离来防止攻击者利用熔断漏洞。该方案通过隔离内存访问,有效地减少了攻击者通过熔断漏洞获取敏感信息的能力。然而,这种隔离机制可能会对系统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它增加了内核态和用户态之间转换的开销。
## 分支预测隔离:
分支预测作为现代处理器提高指令执行速度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允许处理器预测程序执行的路径。然而,Spectre漏洞表明,攻击者可以操纵分支预测逻辑来推断出保护内存中的信息。为此,一些处理器厂商采用了硬件级别的修复,如分支预测隔离,以防止此类攻击。这涉及到在硬件级别重新设计预测逻辑,以确保分支预测信息不会泄露敏感数据。
## 幽灵攻击:
“Spectre”攻击,它是一系列针对现代微处理器的漏洞,能够让攻击者通过“旁道攻击”手段获取不应该访问到的内存数据。Spectre利用处理器的分支预测机制,使得处理器错误地执行某些指令并且泄露私密数据。
要结合代码和汇编说明Spectre攻击,有必要了解其中最常见的变体,即Spectre Variant 1(CVE-2017-5753),这个变体涉及条件分支误判。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C语言代码示例,它可能受到Spectre攻击:
```c
#include
// 假设这是一个安全的范围检查函数
void safe_read(int index, char *array, int array_size, char *safe_array) {
if (index < array_size) {
// 如果索引在安全范围内,则复制array中的数据到safe_array中
safe_array[index] = array[index];
}
}
int main() {
char private_data[] = "这是私密信息";
char public_data[] = "这是公开信息";
int private_size = sizeof(private_data);
char buffer[256];
// 正常调用
safe_read(0, public_data, sizeof(public_data), buffer);
// 潜在的危险调用,如果攻击者能够控制index,并且绕过范围检查
// safe_read(超出范围的索引, private_data, private_size, buffer);
return 0;
}
```
在Spectre攻击中,攻击者会尝试通过训练CPU的分支预测器,让它习惯于认为`if`语句中的条件通常是`true`。接着,攻击者会触发一个目标是私密数组的越界访问,尽管实际的内存访问会因为越界检查而被阻止,但由于分支预测的结果,处理器可能会提前执行`safe_array[index] = array[index];`这条指令,并将私密数据加载到CPU的缓存中。
这里是上述代码中关键部分的汇编伪代码(依赖于具体的架构和编译器):
```assembly
; 假设 rax = index, rbx = array, rcx = array_size, rdx = safe_array
compare rax, rcx ; 比较 index 和 array_size
jump_if_above_or_equal not_copy ; 如果 index 大于等于 array_size, 跳转到 not_copy
move rsi, [rbx + rax*1] ; 将 array[index] 的值加载到寄存器 rsi
move [rdx + rax*1], rsi ; 将 rsi 的值写入 safe_array[index]
not_copy:
; 其他指令
```
在真实的攻击场景中,攻击者需要精心制定代码,使得处理器的乱序执行、缓存和分支预测器的特定行为可以被利用来泄露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攻击非常复杂,并且需要对目标系统的具体实现有深入的理解。
解决Spectre攻击的一种方法是在软件层面实施“边界检查插入”(例如,编译器插入代码来防止条件分支预测导致的安全问题),或者在硬件层面更新微码来减少分支预测导致的问题。然而,完全修复Spectre攻击可能需要重新设计处理器架构。
结语:
内核安全是现代计算环境中维护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解和应对高速侧信道攻击和CPU熔断漏洞攻击,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系统不受这些日益复杂的威胁的影响。虽然KPTI和分支预测隔离等防御方案可能会带来性能上的折衷,但与保持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相比,这些成本是必要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创新解决方案,以更有效地保障内核的安全性,同时最小化对性能的影响。
-
发表了主题帖:
arm架构下宕机问题
# ARM架构下宕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在ARM架构的设备中出现的宕机问题,通常会导致设备无响应或突然重启,这对于依赖稳定性的应用环境如服务器、嵌入式系统等来说,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将探讨在ARM架构下宕机的常见原因、技术细节,并提供代码层面的说明和解决方法。
#### 宕机问题的常见原因
1. **硬件故障**
- **电源不稳定**:电源供应不稳定或电压波动超出ARM处理器的工作范围可能导致处理器无法正常工作。
- **过热**:ARM处理器或其他关键组件的过热可以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自动关机以保护硬件。
- **内存错误**:RAM损坏或者由于电磁干扰导致的随机错误。
2. **软件缺陷**
- **驱动程序错误**:错误的驱动程序可能会导致硬件资源冲突,甚至触发内核级别的错误。
- **系统资源耗尽**:如内存泄漏等问题,长时间运行后可能耗尽系统资源,导致系统崩溃。
- **恶意软件或病毒**:恶意软件可能会试图访问或修改系统级别的资源,导致系统崩溃。
3. **设计缺陷**
- **并发问题**:多线程应用程序设计不当可能导致死锁或资源竞争,进而引起系统崩溃。
- **错误的异常处理**:系统未能正确处理异常情况,可能会导致错误的传递或程序崩溃。
#### 技术细节与代码层面的说明
宕机问题的诊断通常从查看系统日志开始,这可能包括系统事件日志、应用程序日志和内核日志。在ARM架构中,特别要注意如下技术细节:
- **内存管理单元(MMU)**的配置问题可能导致地址翻译错误,从而引发访问异常。
- **中断处理程序**的错误,如在处理程序中执行过多的处理操作或错误的资源访问,可能导致系统异常。
- **CPU指令集特异性**,某些指令可能在特定的硬件上表现异常。
##### 示例:处理内存访问异常
假设在一个运行Linux的ARM设备上,我们遇到了一个因访问非法内存地址而引起的宕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诊断和解决问题:
1. **查看内核崩溃日志**(通常在`/var/log/kern.log`)找到错误发生的时间点和相关的堆栈跟踪。
2. **确定引发异常的代码行**,查看是否有指针未初始化、数组越界等常见编程错误。
3. **审查相关的内存分配和释放逻辑**,确保所有的内存访问都在有效的地址范围内。
```c
void buggy_function() {
int *ptr = NULL;
int i = 10;
ptr = (int*) malloc(sizeof(int) * 10);
if (ptr == NULL) {
perror("Memory allocation failed");
exit(1);
}
ptr[i] = 100; // 这里i的值应该是小于10的,否则会访问非法内存
free(ptr);
}
```
在上述代码中,如果`i`的值不正确(如示例中的10),这将导致越界错误,可能会导致系统宕机。正确的做法是确保索引`i`在分配的数组长度内。
#### 解决方法
- **硬件相关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散热措施,使用稳定的电源供应,并且定期检查硬件的完整性。
- **软件缺陷**: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到最新版本,定期进行软件质量检查,包括静态代码分析和动态内存检查。
- **设计缺陷**:在设计多线程和高并发应用程序时,采用合理的同步机制,避免潜在的死锁和竞争条件。
- **异常处理**:增强系统的异常处理能力,确保所有异常路径都被妥善管理和记录。
# ARM架构下的宕机问题深度剖析
在处理ARM架构相关的宕机问题时,我们得深入到硬件和代码的底层逻辑才能真正理解发生了什么。这里,我将一一讲解几种常见的宕机问题,并尽量用底层的代码或汇编语言来阐述问题的核心。
#### 1. 硬件故障导致的宕机
**电源不稳定:**
电源问题可能导致处理器接收到的电压不稳,这直接影响到处理器的运行。如果电压突然跌落,处理器可能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行频率,甚至在执行中断处理时发生错误。在汇编层面,你可能会看到处理器突然重置:
```assembly
; 假设原本执行的指令
MOV R1, #10
; 电源问题导致的CPU重置,接下来的指令可能不会执行
ADD R1, R1, #20
```
**过热:**
当CPU过热时,内部的温度监控机制可能会强制系统进入低功率模式或突然关机以保护硬件。从底层来看,CPU的温度异常可能导致时钟频率自动降低,影响指令执行:
```assembly
; 假设CPU温度正常时的执行
ADD R0, R0, #1
; CPU过热导致频率下调,后续操作延迟或中断
SUB R0, R0, #1
```
#### 2. 软件缺陷导致的宕机
软件缺陷可以在多种情况下导致系统宕机,这些情况可能涉及错误的代码逻辑、资源管理失误、安全漏洞等。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软件缺陷导致宕机的情况,包括具体的底层逻辑解释:
1. 内存泄漏
内存泄漏是一种常见的软件缺陷,当程序连续运行时,未能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导致可用内存逐渐减少。最终,当系统无法分配足够的内存给新的请求时,可能导致程序或系统崩溃。
**底层描述:**
```assembly
; 假设一个函数反复调用,但未释放其分配的内存
LOOP:
BL allocate_memory ; 调用分配内存的函数
B LOOP ; 无限循环
allocate_memory:
PUSH {LR} ; 保存返回地址
MOV R0, #4096 ; 请求4096字节的内存
BL malloc ; 分配内存
POP {PC} ; 返回
```
2. 空指针解引用
程序中试图访问空指针指向的内存位置会导致访问违规,因为这些地址没有有效的数据。这通常会导致程序异常终止。
**底层描述:**
```assembly
; 尝试访问空指针地址
MOV R1, #0 ; R1 是空指针
LDR R2, [R1] ; 尝试加载R1指向的内存内容到R2
; 上述操作会导致访问违规异常
```
3. 资源竞争和死锁
在多线程程序中,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并试图修改它,而没有适当的同步机制,就会发生资源竞争。死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资源竞争,当两个或更多的线程相互等待对方释放资源时,导致它们都无法继续执行。
**底层描述:**
```assembly
; 假设两个线程同时尝试获取两个互斥锁
THREAD1:
BL acquire_lock1 ; 获取锁1
BL acquire_lock2 ; 获取锁2
; 执行某些操作
BL release_lock2 ; 释放锁2
BL release_lock1 ; 释放锁1
B THREAD1 ; 循环
THREAD2:
BL acquire_lock2 ; 获取锁2
BL acquire_lock1 ; 获取锁1
; 执行某些操作
BL release_lock1 ; 释放锁1
BL release_lock2 ; 释放锁2
B THREAD2 ; 循环
```
4. 缓冲区溢出
如果程序未能正确检查输入的大小并且输入超过了缓冲区的容量,那么超出部分的数据会覆盖相邻内存区域的内容,可能导致程序行为异常或崩溃。
**底层描述:**
```assembly
; 假设有一个大小为256字节的缓冲区
MOV R0, #BUFFER ; R0 是缓冲区的基地址
MOV R1, #512 ; R1 是要写入的数据大小
BL copy_data ; 将512字节的数据复制到缓冲区,导致溢出
copy_data:
; 数据复制逻辑
; 这里不展开具体的复制过程
```
逻辑错误
程序中的逻辑错误可能导致无限循环或不正确的数据处理,最终可能使系统资源耗尽或者程序在错误的条件下崩溃。
**底层描述:**
```assembly
; 假设错误的条件判断导致无限循环
MOV R0, #0
LOOP:
ADD R0, R0, #1 ; R0自增
CMP R0, #100
BNE LOOP ; 错误的条件,应该是BEQ
```
这些例子展示了各种软件缺陷如何在底层导致系统宕机。每个问题都需要详细的分析和适当的调试工具来诊断和修复。理解这些底层概念有助于开发更稳定、更安全的软件系统。
**内存错误:**
假设有内存访问错误,如访问了未被分配的内存地址,这在底层会引发数据缺失或错误的数据被写入,可能导致程序崩溃:
```assembly
; 正确的内存访问
LDR R1, [R2]
; R2包含一个非法地址
LDR R3, [R2]
; 该操作可能导致数据异常或系统崩溃
```
**系统资源耗尽:**
如果程序有内存泄漏,长时间运行后可能耗尽系统资源。在底层,当尝试分配新的内存而系统无法提供时,可能引起系统调用失败:
```assembly
; 假设下面的指令请求更多内存
MOV R0, #0
BL malloc
; 若返回值 R0 为 NULL,表示内存分配失败,可能导致程序异常退出
CMP R0, #0
BEQ handle_failure
```
#### 3. 设计缺陷导致的宕机
**并发问题:**
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两个线程尝试同时访问同一资源而没有适当的锁机制,可能导致资源竞争。从汇编层面来看,两个线程可能同时尝试修改同一存储位置:
```assembly
; 线程1
MOV R1, #5
STR R1, [R0]
; 线程2
MOV R2, #3
STR R2, [R0]
; R0的最终值取决于哪个线程最后执行,这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
```
x86和ARM架构是两种非常流行的处理器架构,但它们在设计理念、应用领域、指令集和性能优化策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在开发和运行软件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特定于架构的问题。下面讨论这些架构的不同点以及ARM架构下可能独有的问题:
# 架构设计差异
1. **指令集类型**:
- **x86**: 使用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设计,意味着每条指令可以执行复杂的任务,但可能需要多个时钟周期完成。
- **ARM**: 采用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设计,每条指令尽量简单并且尽量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这导致指令数可能增加,但每条指令的执行更为高效。
2. **电源消耗和效率**:
- x86传统上被用于高性能的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其设计重视性能而不是能效。
- ARM架构则以低电力消耗和高能效为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 遇到的特定问题
在ARM架构下,可能会遇到一些特定问题,这些问题在x86架构下可能不那么明显或处理方式不同:
1. **二进制兼容性问题**:
- 由于ARM的指令集与x86完全不同,这意味着为x86架构编译的程序不能直接在ARM上运行,反之亦然。需要重新编译源代码,或者使用二进制翻译技术来运行。
2. **内存对齐**:
- ARM架构对内存对齐的要求更为严格。在ARM上,错误的内存对齐可能导致数据访问异常或程序崩溃。而x86架构虽然也推荐内存对齐,但处理不当的后果通常不那么严重。
3. **指令优化**:
- 由于ARM使用的是RISC架构,开发者在编写或优化代码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如何有效地使用寄存器和指令。例如,循环展开和函数内联在ARM上可能有更显著的性能提升。
4. **跨平台开发工具的选择**:
- 软件开发者需要使用能够支持ARM架构的编译器和开发工具,例如GCC和LLVM都提供对ARM架构的支持。
5. **系统调用和中断处理差异**:
- ARM和x86在系统调用的实现方式上有所不同。ARM可能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触发中断和系统调用(如使用SWI指令),这可能影响操作系统层面的软件开发。
### 性能调优
- 在ARM架构上,由于其RISC的特性,开发者需要更加关注代码的紧凑性和精简,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其高效的指令执行特性。反之,x86的CISC特性可能使得某些复杂操作在单个指令中就能完成,从而减少开发者在某些情况下的优化负担。
总结来说,虽然x86和ARM都是非常强大的架构,但它们各自的设计哲学和应用场景导致在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在各自平台上设计和优化软件。
- 2024-04-14
-
回复了主题帖:
阅读打卡第五站:基于ARM64解决宕机难题——《奔跑吧Linux内核2:调试与案例分析》
1 函数调用
在ARM64架构下,当函数`main()`调用`func1()`,然后`func1()`调用`func2()`时,函数栈(call stack)的布局大致如下所示:
```
|-----------------|
-
回复了主题帖:
阅读打卡第四站:基于x86_64解决宕机难题——《奔跑吧Linux内核2:调试与案例分析》
1. kdump原理
Kdump是Linux内核的崩溃转储工具,它允许系统在遇到致命错误时捕获内核转储(也称为核心转储或崩溃转储)。这个转储可以用于事后分析,以确定导致系统崩溃的原因。Kdump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预备阶段**:
- Kdump配置一个专门的崩溃内核(crash kernel),这个内核的大小远小于主内核,并且在系统启动时被加载到内存中。
- 崩溃内核位于主内核可访问的内存区域内,这样在主内核崩溃时,它仍然可以运行。
2. **触发阶段**:
- 当主内核检测到无法恢复的错误时(比如内存访问违规、不可处理的硬件错误等),它会通过特殊的机制将控制权交给崩溃内核。
- 崩溃内核接管系统后,会停止所有非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操作,确保内存内容不会被覆盖。
3. **转储阶段**:
- 崩溃内核使用预先配置的内存映射和转储设备(通常是磁盘上的一个文件),将主内核的内存映像写入转储文件中。
- 转储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kexec系统调用,它允许绕过常规的引导加载程序直接加载和运行另一个内核。
4. **重启阶段**:
- 完成转储后,崩溃内核可以选择重启系统,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工作。
- 系统重启后,用户可以使用像gdb(GNU调试器)这样的工具来分析转储文件,诊断问题所在。
Kdump是一个强大的故障排查工具,它允许系统管理员在发生严重错误时收集关键信息,有助于快速定位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2. x86_64架构里,函数的传参方式
在x86_64架构中,函数参数通常通过寄存器传递。这种调用约定被称作System V AMD64 ABI(Application Binary Interface)。以下是传递参数的一般规则:
1. **第一个整数或指针参数**:放在`rdi`寄存器中。
2. **第二个整数或指针参数**:放在`rsi`寄存器中。
3. **第三个整数或指针参数**:放在`rdx`寄存器中。
4. **第四个整数或指针参数**:放在`rcx`寄存器中。
5. **第五个、第六个和第七个整数或指针参数**:分别放在`r8`、`r9`和`r10`寄存器中。
如果有超过七个的参数,剩余的参数将通过栈传递。函数返回值通常也通过这些寄存器返回,具体取决于返回类型:
- **整型和指针返回值**:通过`rax`寄存器返回。
- **浮点型和向量返回值**:通过`xmm0`寄存器返回。
对于结构体类型的返回值,如果它小于或等于128位(16字节),则通过`rax`寄存器返回;如果大于128位,则通过栈返回。
在调用函数之前,调用者负责将参数按正确的顺序放入相应的寄存器中。函数内部通常不会修改`rdi`、`rsi`、`rdx`、`rcx`、`r8`、`r9`和`r10`寄存器的值,以确保调用者能够从这些寄存器中检索参数。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情况下,如变量参数(使用`...`表示的参数),参数会通过栈传递,而不是寄存器。此外,某些特定的系统调用或 库函数可能使用不同的调用约定,所以在实际编程中需要参考相应的文档或规范。
3. main->func1()->func2() 函数栈
在x86_64架构下,当函数`main()`调用`func1()`,然后`func1()`调用`func2()`时,函数栈(call stack)的布局大致如下所示:
```
|-----------------|
- 2024-04-01
-
加入了学习《泰克MSO6B探索营》,观看 MSO6B系列低噪声演示
-
加入了学习《泰克MSO6B探索营》,观看 MSO6B技术介绍
-
加入了学习《泰克MSO6B探索营》,观看 MSO6B-360度介绍
- 2024-03-31
-
回复了主题帖:
阅读打卡第三站: 内核调试与性能优化——《奔跑吧Linux内核2:调试与案例分析》
linux内核调试
linux o0优化有什么好处,
o0优化,对代码没有任何优化,实际运行下来,性能是要低于o2优化的,但是,这里没有编译优化带来的代码执行顺序调整,以及对外隐藏变量与代码细节的情况,可以更方便的调试
什么是加载地址、运行地址和链接地址
加载地址(Load Address): 加载地址是指程序在被加载到内存中时的起始地址。当将程序从存储介质(如磁盘)加载到内存时,需要指定程序在内存中的位置。加载地址决定了程序在内存中的物理位置,同时也确定了程序中各个部分(如代码段、数据段等)在内存中的偏移量。
运行地址(Runtime Address): 运行地址是指程序在内存中实际执行时的地址。当程序开始执行时,加载地址会被转换为运行地址。运行地址是CPU实际访问内存中指令和数据的地址。由于操作系统和硬件的虚拟内存管理机制,运行地址可能与加载地址不同。
链接地址(Link Address): 链接地址是指将多个目标文件或库文件合并生成可执行文件时,各个目标文件在合并后的文件中的基地址。在编译和链接过程中,每个目标文件都有自己的加载地址,链接地址是将这些加载地址通过链接器(Linker)进行调整和合并后的结果。
位置无关指令,位置有关指令
位置无关的汇编指令: 位置无关的汇编指令是一种设计方式,使得汇编程序可以在内存中的任意位置执行,而不依赖于指令的实际物理位置。这种指令通常用于可执行文件或共享库等需要在不同的内存地址加载和执行的情况。位置无关的汇编指令使用相对地址或基于寄存器的偏移量来引用代码和数据,以避免对特定地址的依赖。
位置有关的汇编指令: 位置有关的汇编指令是一种依赖于指令在内存中具体位置的指令。这些指令使用绝对地址来引用代码和数据,指定了指令在内存中的确切位置。位置有关的汇编指令通常用于单独运行的可执行文件,其中指令的加载地址是固定的,没有加载到其他内存地址的需求。
-
发表了主题帖:
同步,中断,并发小解
# arm架构下,同步,并行,中断
如今,ARM架构可是嵌入式和移动计算领域的“大明星”,它以高性能、低能耗赢得了广大电子设备的喜爱,小到智能手表,大到服务器,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今天,我们就来唠唠在ARM架构下,如何玩转并发、同步和中断这三个让程序“舞动起来”的关键要素。
# 并发:大家一起嗨起来
1. **多核并行**:现在的ARM处理器,很多都是“多胞胎”——双核、四核甚至更多核,就像一支支小分队,各自负责一块任务,齐头并进,大大提升了干活儿的速度。
2. **超线程技术**:有些高级的ARM芯片,一个核心还能同时干两份活儿,就像一个人同时左手画圆右手画方,虽然手还是那双手,但效率翻倍,这就是超线程的神奇之处。
3. **操作系统调度**:操作系统就像是个大管家,把不同的任务合理分配给各个核心,让它们轮流工作,看起来就像所有任务都在同时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并发。
4. **用户空间并发**:开发者们也可以在自己的程序里创造并发,比如创建多个线程,让它们同时处理数据、做I/O操作等,这样就不用傻傻地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地做了。
# 同步:步调一致才能走得稳
1. **原子操作**:想象一下,如果几个线程同时修改同一块数据,那结果肯定乱套了。ARM架构提供了“原子操作”这个法宝,保证在修改数据时,其他线程只能乖乖等着,从而避免数据冲突。
2. **各种锁**:锁就像是数据的“守护神”,比如自旋锁、互斥锁、读写锁等。当某个线程进入“敏感区域”(也就是修改数据的地方),就会挂上锁,其他线程就得在外面排队等候,等锁解开再进去。这样就保证了大家对数据的操作有序进行。
3. **信号量与事件**:信号量好比是计数器,用来控制对公共资源的访问人数。而事件更像是“通知”,告诉线程“你可以开始干活了”或者“你的活干完了”。这些工具在多线程协作时特别有用。
4. **内存屏障**:有时候,为了提高速度,处理器会“投机取巧”,乱序执行指令。内存屏障就是来纠正这种行为的,确保指令按预定顺序执行,数据的一致性得到保障。
## 原子操作与锁机制
原子操作和锁机制都是用来实现多线程环境中的同步,确保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安全有序,但它们在实现原理、粒度和使用场景上存在一些区别:
### **原子操作**
**1. 实现原理:**
原子操作是指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即从操作开始到结束,不会被任何其他线程中断或干扰。在硬件层面,通常由处理器提供的指令集支持(如ARM架构中的Load-Exclusive/Store-Exclusive指令),或者通过特殊的内存模型(如缓存一致性协议)来保证其原子性。
**2. 粒度:**
原子操作通常针对的是单一变量的简单操作,如整型值的增减、位操作、交换等。这些操作在执行过程中不会被其他线程看到中间状态,总是以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方式完成。
**3. 使用场景:**
- **无锁编程**:原子操作常用于实现无锁数据结构,如无锁计数器、无锁队列等,通过原子操作代替锁来保证数据竞争的安全性。
- **简单状态管理**:例如,多线程环境下某个标志位的设置、清除或自增自减,只需一个原子操作即可确保操作的完整性。
### **锁机制**
**1. 实现原理:**
锁是一种更为通用和复杂的同步机制,它通过引入“锁状态”来协调多个线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当一个线程获得锁后,其他试图访问相同资源的线程会被阻塞或推迟,直到持有锁的线程释放锁。常见的锁包括互斥锁(Mutex)、读写锁(Read-Write Lock)、自旋锁(Spinlock)等。
**2. 粒度:**
锁的粒度通常比原子操作更大,它可以保护一个复杂的数据结构、一段代码块,甚至是整个资源池。锁的范围通常跨越多个内存操作,甚至可能包含条件判断、循环等逻辑。
**3. 使用场景:**
- **复杂数据结构同步**:当需要对一个复杂的数据结构(如链表、树、图等)进行多个连续操作时,单个原子操作无法满足需求,此时需要使用锁来保护整个操作序列。
- **临界区保护**:对于包含多个内存操作和控制流的代码块(称为临界区),使用锁来确保任何时候只有一个线程能执行该段代码,防止数据竞争和逻辑混乱。
- **资源共享控制**:在多个线程间共享资源(如文件、数据库连接、硬件设备等),通过锁来协调访问权限,防止资源被并发滥用或破坏其内部一致性。
### **总结**
**原子操作**和**锁机制**的主要区别在于:
- **原理**:原子操作基于硬件指令直接实现,不可分割;锁依赖于软件状态(锁变量)和线程调度机制。
- **粒度**:原子操作针对单一变量的简单操作,粒度较小;锁可以保护更大范围的资源或代码块,粒度较大。
- **使用场景**:原子操作适用于简单的状态管理或构建无锁数据结构;锁则适用于保护复杂数据结构、临界区以及协调资源共享。
选择使用原子操作还是锁机制,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同步需求的复杂程度。在追求性能和简洁性的场合,优先考虑原子操作;而在需要协调复杂同步关系或保护大范围资源时,锁机制更为合适。当然,两者也可以结合使用,共同构建高效且正确的多线程程序。
# 中断:快速响应,使命必达
1. **中断体系结构**:ARM架构里有个“中断控制器”,它就像个总机,接收各种设备发来的“紧急呼叫”(中断请求),然后转给CPU去处理。
2. **优先级与抢占**:中断也是分等级的,重要的事优先办。高优先级中断可以打断正在进行的任务,确保关键任务得到及时响应,让系统反应更灵敏。
3. **中断开关**:在某些特殊场合,比如修改重要数据时,需要暂时关掉中断,防止被打断。ARM架构提供了相应的指令,让你轻松开关中断。
4. **中断下半部机制**:有的中断处理起来比较费时,如果全在中断响应阶段做,会影响系统整体速度。这时就可以用“中断下半部”机制,把耗时的部分挪到后面慢慢处理,既保证了快速响应,又不影响其他任务。
## 硬中断和软中断
硬中断和软中断是计算机系统中两种不同的中断类型,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触发源和处理方式,共同构成了系统的中断管理体系。
### **硬中断(Hardware Interrupts)**
**1. 定义与触发源:**
硬中断是由外部硬件设备(如键盘、鼠标、网卡、磁盘控制器等)或内部硬件异常(如除零错误、页故障等)产生的中断信号。这些设备通过特定的硬件线路(如中断请求线IRQ)向处理器发送中断请求,强制处理器暂停当前执行的程序,转而去处理中断事件。
**2. 特点与处理流程:**
- **实时性强**:硬中断通常是异步发生的,且具有较高的优先级,能够立即打断处理器的当前执行,确保对硬件事件的快速响应。
- **非屏蔽性**:对于大多数硬中断,除非硬件本身支持中断屏蔽,否则处理器必须立即响应。对于内部异常,更是无法屏蔽。
- **处理流程**:硬中断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中断请求**:硬件设备或异常产生中断信号,通过中断控制器发送到处理器。
- **中断响应**:处理器保存当前上下文(如程序计数器、寄存器状态等),识别中断源并跳转到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Interrupt Service Routine, ISR)执行。
- **中断服务**:ISR处理中断事件,如读取设备数据、处理异常情况、更新设备状态等。
- **中断返回**:ISR执行完毕后,处理器恢复先前保存的上下文,继续执行被中断的程序。
### **软中断(Software Interrupts)**
**1. 定义与触发源:**
软中断是由软件主动发起的中断请求,通常由指令系统提供专门的指令来触发。它们主要用于实现系统调用、任务切换、定时器中断等高级功能,而非直接响应硬件事件。
**2. 特点与处理流程:**
- **同步性**:软中断通常是在当前执行线程的上下文中同步触发,不会打断其他线程或进程的执行。
- **可控制性**:软中断的触发时机、次数以及处理优先级均可由软件灵活控制。
- **处理流程**:软中断处理过程与硬中断类似,包括:
- **中断请求**:执行特定指令(如x86架构的INT指令)或触发特定条件(如定时器到期)生成软中断请求。
- **中断响应**:处理器识别软中断类型,保存当前上下文并跳转到对应的ISR执行。
- **中断服务**:ISR执行相关功能,如系统调用处理、任务切换、定时器回调等。
- **中断返回**:ISR执行完毕后,恢复先前保存的上下文,继续执行被中断的程序。
### **硬中断与软中断的关系与应用场景**
硬中断和软中断虽然都是中断机制的一部分,但它们在触发源、优先级、处理流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服务于不同的系统需求:
- **硬中断**主要用于快速响应硬件事件,保证系统的实时交互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例如,当用户按下键盘按键时,键盘控制器会产生硬中断,促使处理器立即处理按键事件,确保用户输入的即时响应。
- **软中断**主要用于实现系统内部的高级功能和控制流切换,如系统调用(如`read()`、`write()`等)、任务调度(如定时器触发的任务切换)、异常处理(如缺页异常)等。这些功能往往涉及到复杂的上下文切换和资源管理,不适合直接由硬件触发。
综上所述,硬中断和软中断作为中断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计算机系统的并发处理、事件响应和资源管理能力。
# 实战经验与心得
在实际开发中,这些并发、同步、中断的知识可是大有用处。比如开发视频解码应用时,可以让多个核心并行解码不同的视频流,用锁保护解码状态和输出缓冲区,避免出错;用定时器中断定期更新画面,保证视频播放流畅。在实时控制系统里,合理设置中断优先级,确保关键数据及时采集处理;利用中断下半部处理网络数据,避免中断处理过长影响系统响应。
总而言之,掌握ARM架构下的并发、同步、中断机制,就像拥有了让程序高效、稳定运行的“魔法棒”。随着ARM架构的不断升级,咱们也得与时俱进,持续学习,让手中的程序在ARM架构的舞台上舞出更精彩的“步伐”。
- 2024-03-25
-
回复了主题帖:
阅读打卡第二站:中断管理——《奔跑吧Linux内核2:调试与案例分析》
发生硬件中断后,ARM64处理器做了哪些事情?
在ARM64架构中,当发生硬件中断时,处理器将执行以下基本步骤来处理这一事件:
中断识别: 处理器检测到外部或内部事件引发的硬件中断信号。
上下文保存: 在跳转至中断处理程序之前,处理器会自动保存当前执行上下文的关键部分,这通常包括程序计数器(PC)、状态寄存器(如当前程序状态寄存器Current Program Status Register, CPSR)和某些其他寄存器。这个过程通常由处理器硬件自动完成,并且保存到堆栈或专用的保存区域。
中断向量表: CPU利用中断向量表或异常向量表来确定中断服务程序的地址。在ARM64中,这个向量表通常位于一个固定的地址,或者是由一个系统寄存器指定的地址。
模式切换与安全状态: 处理器可能会切换到一个特定的异常级别(比如从EL0切换到EL1),并进入一个安全的状态来执行中断服务例程(ISR)。这可以包括改变堆栈指针和切换到特权模式。
中断服务程序(ISR)执行: 一旦处理器通过中断向量获取了中断服务程序的地址,它会跳转到该地址开始执行。ISR的责任是快速识别中断源,执行必要的处理来响应这一中断,比如读取硬件设备的数据或者更新状态信息等。
清除中断标志:在处理了实际的中断之后,ISR需要告诉中断控制器或者相关硬件中断已经被处理。这通常涉及到写入特定的寄存器以清除或重置中断请求状态。
恢复执行上下文: ISR完成后,需要恢复之前保存的执行上下文,以便处理器能够返回到中断发生前正在执行的任务或程序。这包括恢复寄存器的值和程序状态。
中断返回:最后,处理器执行一个特殊的中断返回指令(比如ERET在ARM64中),这一指令会将处理器的执行流从ISR返回到被中断的程序,并恢复执行的状态,接着从中断点之后继续执行程序。
以上步骤是在很高的抽象层次上描述了硬件中断的处理过程,具体的实现细节可能因不同的ARM64实现而异。在实际的操作系统中,中断处理程序会与操作系统的内核紧密配合,确保有效管理硬件资源和调度。
硬件中断号和Linux内核的IRQ号是如何映射的?
在Linux内核中,硬件中断号与内核的IRQ号之间的映射关系是由中断控制器和内核的中断管理子系统共同协调的。这个映射关系的建立过程大致如下:
中断控制器: 硬件设备通过中断线(也称为中断通道)与中断控制器相连。每个硬件设备产生的中断信号都被分配了一个唯一的硬件中断号(也称为中断请求线路编号IRQ number),这通常是由硬件设计确定的。
系统启动: 在系统启动时,内核会识别并初始化系统中所有的硬件设备和中断控制器。作为初始化过程的一部分,内核会查询中断控制器,了解其管理的硬件中断号。
映射表建立: 内核维护一个映射表来关联硬件中断号和内核管理的IRQ号。在这个过程中,内核可能会对硬件中断号进行重新映射或分配一个内核的IRQ号。这个过程可以涉及到动态分配或固定映射。
设备驱动: 设备驱动程序在初始化时会请求一个IRQ号来处理与该设备相关的中断。驱动程序通过调用内核提供的API函数如 request_irq() 来注册其中断处理函数,并将其与一个特定的IRQ号关联起来。在这个调用过程中,内核会将驱动程序请求的IRQ号与应的硬件中断号相关联。
IRQ域(IRQ Domain): 在复杂的系统或多级中断控制器架构中,Linux内核可能使用IRQ域来管理不同中断控制器和不同类型的中断之间的映射关系。IRQ域提供了一个从硬件中断号到内核IRQ号的抽象层。
处理硬件中断: 当硬件设备产生一个中断时,中断控制器发送信号到CPU。CPU根据硬件中断号通过内核的映射表找到对应的内核IRQ号,并调用与该IRQ号关联的中断处理函数。
整个映射过程是由操作系统内核自动管理的,确保了即使在硬件中断号与内核IRQ号不一致的情况下,设备驱动程序也能正确处理中断。这样做允许操作系统更灵活地管理资源,同时也隐藏了硬件的复杂性,使得驱动程序编写者无需考虑具体的硬件细节。
一个硬件中断发生后,Linux内核如何响应并处理该中断?
在Linux内核中,当一个硬件中断发生后,以下是内核响应并处理该中断的基本步骤:
中断触发: 特定的硬件设备触发中断,通过发送信号到中断控制器或直接到CPU(取决于系统的硬件设计)。
中断控制器处理: 如果存在中断控制器,它将识别中断请求并将其发送至CPU。在支持高级可编程中断控制器(APIC)的系统中,中断可以直接送达一个特定的CPU核心。
上下文保存: CPU接收到中断后,会自动保存当前处理状态(如寄存器内容等),以便中断处理完成后能够恢复当前任务的执行。
中断向量和服务程序: CPU使用中断向量表来确定应当执行的中断服务程序(ISR)的地址,并跳转到该地址执行相应的ISR。中断向量表是在系统启动时由内核设置的。
中断处理函数(ISR): 一旦执行流跳转到正确的ISR,内核将执行与该中断相关联的处理函数。这通常是由设备驱动程序注册的一个函数,它会执行必要的任务来处理中断,如读取数据、重置硬件状态或发送信号等。
中断底半部(Bottom Halves)处理: 为了最小化中断服务例程中的延迟,Linux通常会将中断处理分为两部分:顶半部(Top Half)和底半部(Bottom Half)。顶半部是紧急处理部分,而底半部则处理那些不那么紧急的任务。常见的底半部处理机制包括任务队列、软中断(softirqs)和工作队列。
结束中断处理: 一旦中断处理程序完成其工作,会执行特定的指令来通知中断控制器中断已经处理完毕,这通常涉及写操作到中断控制器的某个寄存器来清除中断标志,以避免重复处理同一个中断。
恢复上下文: 处理完中断后,系统会恢复在中断发生时保存的状态,以便继续执行被中断的进程或开始执行另一个进程(如果中断后的调度决定了上下文切换)。
上下文切换(如果需要): 如果在处理中断的过程中,有更高优先级的进程需要运行,或者当前进程的时间片已经用完,内核可能会执行上下文切换,切换到另一个进程运行。
这个过程是由操作系统内核自动管理的。对于设备驱动开发者来说,他们需要确保其注册的ISR能够快速执行且能够正确地响应和处理相关设备发出的中断。
- 2024-03-10
-
回复了主题帖:
阅读打卡第一站:并发与同步—— 《奔跑吧Linux内核2:调试与案例分析》
1. 在arm架构中独占访问内存
在ARM架构中,实现对内存的独占访问通常涉及使用LDREX(Load-Exclusive)和STREX(Store-Exclusive)指令。这些指令用于实现锁-自由(lock-free)同步原语,如原子操作和互斥锁。
当你使用LDREX指令时,它会读取一个值,同时告诉内存系统你打算执行一个独占式的存储(使用STREX)到同一地址。如果在执行LDREX和STREX之间,另一个处理器试图访问该内存地址,那么STREX会失败,并返回一个非零值,表明你需要重新尝试整个操作。
2. 原子操作函数
1. atomic_cmpxchg()
这个函数执行一个原子的比较并交换操作。
它通常接收三个参数:一个内存位置、一个预期旧值以及一个新值。
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只有当内存位置的当前值与预期旧值相匹配时,才将内存位置的值更新为新值。
如果操作成功,即内存位置的原始值与预期旧值匹配,它通常返回true或者原始值。
如果操作失败,即内存位置的原始值不匹配,它通常返回false或者当前内存位置的实际值。
它是实现锁-自由数据结构和同步原语的关键操作
2. atomic_xchg()
这个函数执行一个原子的交换操作。
它通常接收两个参数:一个内存位置和一个新值。
它将内存位置的当前值替换为新值,并返回内存位置的旧值。
与atomic_cmpxchg()不同,atomic_xchg()不关心内存位置的旧值是什么,它无条件地进行交换操作。
3. 存储释放指令
在ARM64(也称为AArch64)架构中,内存顺序保持是通过内存栅栏(Memory Barriers,也称为Memory Fences)来实现的,这些栅栏确保在它们之前的内存操作完成后,其后的内存操作才能开始。CAS(Compare-And-Swap)指令本身不直接定义在ARMv8指令集中,但类似的功能可以通过一系列原子指令完成,例如LDAXR/STLXR(加载获取/存储释放独占对)。这些指令通常用于实现CAS操作。
加载获取(Load-Acquire): 当执行加载获取操作时,它保证了所有后续的内存访问(读或写)在获取操作完成后执行。这意味着获取操作会创建一个内存屏障,确保在这条指令之后的所有读取操作都能看到在它之前的写操作。
存储释放(Store-Release): 相对于加载获取,存储释放操作确保了它之前的所有内存写操作都完成后,该释放操作才会执行。这保证了在存储释放写入之前的所有内存操作对其他处理器都是可见的。
- 2024-03-04
-
回复了主题帖:
读书入围名单: 《奔跑吧Linux内核2:调试与案例分析》
个人信息无误,确认可以完成阅读计划和打卡任务
- 2024-01-17
-
回复了主题帖:
领取审核名单(第五批): 辞旧,年底清仓,100+板卡来袭,有缘来领
个人信息无误,已知晓需自己支付邮费
- 2024-01-09
-
回复了主题帖:
辞旧:年底清仓,100+板卡来袭,有缘来领
板卡:基于stm32f103的ufun学习板(第二版本)
理由:初接触嵌入式,需要这样一个外设多资料多的设备,用来研究各种通讯协议以及开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