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混得好
前年的春节,我去参加了高中同学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聚会后一位因事无缘参加的同学问我:“咱们同学里谁混得最好?”这个问题着实让我愣了一下,同学中有自由职业者、有自己办企业的老板、有打工的职业经理、有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有政府部局委办所等部门的干部、有农民、工人、司机、医生、银行职员等等,但到底谁算混得好呢?该以何指标衡量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反问提出问题者,他也一愣,笑了说“也是,是不好回答。”在我们心里,出头露面、经常被别人求着办事、有下属被支配、有支配公家财务的权力、有足够的钱花、有较高的学历、享受过别人很少享受的东西(如出国、被高级人物接见)都是让人艳羡的事情,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其实这些所谓的混得好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当事人因为经历的事情受人尊重和羡慕、并且从中得到了自我满足,具有了这两个特征算是混得好了。
那作为一个人来说想混得好应该如何做呢?这些先从混得好的内容说起。
混得好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不符合社会主流的事情,你做得再出色,在别人眼里也不叫成功,也不会被大家认为混得好。比如袁隆平教授在倾其一生的高产稻研究中,在一所农技职业学校教师的岗位上从事着也许根本就是瞎忙毫无结果的研究的时候,谁会认为他混得好。我见过农村里一些追求文学、研究药学等非农业学科的人,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就是“瞎鼓捣,粮食不够吃,缺钱花,没能耐”,但是在78年恢复高考后,就是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又赢得了不少眼球。所以说要想追求混得好的感觉,首先要学会选择,选择能使你的成就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事也去做,这样做成了,来自人们的羡慕和尊重就有了,说你混得好的人就多了。
但是注意,这种价值观是会随时间、时代、环境而变化的,今天混得好的不代表明天好,今天不行的也未必明天还不行,我小的时候,最羡慕的就是看牲口棚的人,在生产队的牲口棚里,冬天可以拿公家的柴禾随便烧炕,暖暖和和的,一天八个工分,而我的母亲一位朴实勤奋的劳动妇女,每天也只有4-6个工分,还累死累活的,那时为生产队跑业务的、看牲口棚的、记帐的、村干部就是混得好的,后来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规则下新的价值观诞生了,有的人辛辛苦苦忙一年,可收成就是不好是被人笑话的;好吃懒做不干活也是被人笑话的;这时候掌握种地技巧的人就是混得好了。再后来90年代,改革开放,经商做生意的挣钱快不缺钱花得人在农村里成了混得好的人;到现在考上大学有知识在城市里工作的人算是混得好的了;其实我相信混得好的概念在未来的10年同样还会持续地发生着变化,想一直保持混得好的感觉是有点困难的,我们只能自行策划我想在哪段时间混得好,然后预估那个时候的主流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然后从今天开始选择将来会被大家羡慕的专业方向,然后潜心走下去,到那个时候,你也有了结果,这个结果又被社会认同了,你就成功了,就算混得好了。总结起来有两点:混得好不能永久的,是有时效性的,它是以时间为变量的一个函数;混得好的前提是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评价标准。
我的导师是一位在上海地区在某专业领域中有些名气的教授,他曾经和一位同学坐而论道,学生讲“老师,您是不知道在官场上那种前呼后拥,被人请示的那种感觉,公开讲话的时候,会场里几百双眼睛盯着你的时候,感觉不要太好吆”,但我的先生不这样想,我能明显的感觉到他在拿到一个科研基金、请到一位名教授、发表一篇文章、出一本书、做出一些实验结果的时候,他描述时的神采能让人感觉得到的那种快乐和成就感。在一些科研单位,掌握权力的行政干部不被人看得起,掌握技术的人才被人羡慕,但到了外面,有职位的人被人前呼后拥,技术的人才门前冷落鞍马稀,在不同的环境中,混得好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这是混得好的地域性,第二个结论是:混得好也是以空间为变量的一个函数。
虽然上面讲了半天如何去实现混得好,但千万不要以为我很支持这种追求,下面的就是反驳观点。
混得好其实是一种个人心理的自我满足,别人觉得你混得好与不好,从客观实际来讲,对你本人能有什么帮助吗?我看除了麻烦之外大概不会有其他,为什么说是麻烦呢?在别人眼里混得好的,你就有能力帮助他人,如果你真有这个能力还好,如果没有的话,在别人求到的时候又不愿跌份,就只好自己坐蜡了。前几年春节晚会上的一个小品“有事您说话”,讲的是一个下层的北京人,为了能获得尊重,大肆渲染自己能买到卧铺车票,于是乎,领导同事亲戚朋友同学都来了,大过年的背着铺盖卷到北京站排队去,买不上还从黄牛手里买高价票回来说是车站某人是自己哥们。你说这种所谓的混得好又何必呢?能否成功有很多种因素,机遇、背景、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个人天赋很多,你大可相信一点,在你的人生境遇中,你肯定至少有一种比他人要成功的东西,这足以构成你自我满足的资本。如果一位千万富翁人前风光,当你知道他身患绝症的时候,您觉得他混得好吗?如果让您选择在健康+贫穷和绝症+富有之间选择的话,你觉得什么算是好呢。本段的结论是:混得好是自我的一种标准和感觉,其本质和他人无关,不要为了他人的感觉苦闷自己的心灵。
混得好不要追求外在的虚幻、虚荣,追求过于物质化的东西,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骑鹤飞”如果落入上面打油诗的死循环,那穷尽一生估计都是一个混不好了。物质的东西是随时可以来的,但我们自身很多东西是特别需要珍惜的,这些东西是玻璃的,碎了就没了。这些包括健康、和谐、亲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个年轻人慨叹自己太穷了,有一位哲人问他,“我给你1万,换你一根手指,10个手指10万,你愿意与我交易吗?”
年轻人答“不”,
哲人说:“你拥有高于10万元价值的东西了。那我剁你一只胳膊,用50万交换,同意吗?”,
年轻人答“不”,
哲人说:“你拥有了高于110万元价值的东西了。那我剁你一条腿,用50万交换,同意吗?”,
年轻人答“不”,
哲人说:“你拥有了高于210万元价值的东西了。那我切你一个肾,用50万交换,同意吗?”,
……
年青人最后不说话了。
这表明的是健康无价,有健康才有将来。
亲情也是一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诗我第一次读到是在初一年级,廖仲恺的孩子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枕边人、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舅舅舅妈、姨妈姨父、表弟表妹、姐夫妹夫、嫂子弟妹、父母孩子兄弟姐妹是永远不能割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抹煞的客观存在,伤害的时候要慎重,这些可是一次性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北京的老人都喜欢在家里把一些成年都不用的破烂保存着,其实也是这样一种心理的体现。人老了会怀旧,会比较重情,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和谐指的是家庭和周围的朋友以及社会环境,如果没有现在的和平时期,没有祖国的发展,如果还在象20世纪三十年代,军阀混战,外患频仍,我之辈估计必然要上战场,能否马戈裹尸埋骨桑梓都难说了,这是大环境;还有周围的朋友,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能自己排遣的话,这种郁闷会更加剧的,抑郁症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不能与人交流,也没得交流。和谐就是互动、自然和统一。
关于混得好的核心内容解释得有点多了,收回来讲,混得好的人就是自我的满足,但自我满足的内容决定了你能不能达到混得好的境界,一种是调整生活工作方式,努力追求物质的名利权能混得好,另一种是调整自己的混得好的标准,珍惜你现有的客观存在并充分享受之,你的心灵的满足带给你无限的满足,你的成就感同样会感染周围的人。
最后提出的问题送给还不能被上面的表述说动的人:您是在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周围人对你的评价活着?
你的心灵的满足带给你无限的满足,你的成就感同样会感染周围的人。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handshake 混的好 人生无需惊天动地,快乐就好;
友谊无需甜言蜜语,想着就好;
金钱无需车载斗量,够用就好;
朋友无需遍及天下,有你就好。[
经典啊……
我理解的混的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的名言。 自己对自己满意,我感觉 混得好,应该是一种自我满足,做自己喜欢的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老婆孩子热炕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