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子技术入门之路-初“湿”单片机
虽然本人上的是电子系,可是周边的师兄师姐都一起笑称,毕业了,还不会修电话(固定电话哦,不是手机),实在不敢承认自己是电子系毕业的。上班以后,因为工作需要,开始接触单片机。说起来也算不上从零开始,读书的时候某年暑假在实验室接手了半拉子的单片机的活,看了别人的汇编代码,做了简单的修改,居然还算成功。就是很恶心的用的拆机的片子,早先的flash质量又很差,刷了几次就坏了!!于是那次刷坏的单片机可以用来打麻将了。
单片机自然是从atmel的51入门。弄了很多书,翻来翻去,看汇编,熟悉了基本的模块。因为没有太多硬件资源,所以最早就是从proteus入手,看过一本《Proteus在MCS-51&ARM7系统中的应用百例》,感觉还是不错的。前面有一点汇编的内容,然后就是大部分以C为主,差不多把基本模块都摸了一遍。
仿真跑通了,就开始慢慢转移到硬件上去。先在面包板上搭电路,开始也有滋有味,剥了很多线,整了一个还不错的温度计。不过从仿真转移到硬件还是有区别的,因为proteus里面单片机可以不接外围电路,就可以正常运行,尤其是那个EA脚,而2051不需要管EA脚。结果就是2051能跑的程序,到了40脚的89C51上就死活不能工作了。
后面就有点不思进取了,软件,还是笼统一个main。后来在一个同事的影响下,开始慢慢学着分成独立的软件模块。觉得还不错,一次编写,后面可以多次使用。
再后来,开始接触LPC1114、msp430,不过都比较泛。LPC还做了个小东西,用NXP的“免费”的编译器+LPClink+target,终于和51“不能”调试的历史说88了。这些稍高档点的单片机都提供库,不过要理解库,还得把寄存器啥的都看一遍。而且很多库写的非常通用,把各种各样的情况都考虑了,因此条件编译很多,看的这个费劲啊。不过做完后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感觉摸过arm,对单片机概念的了解又有所深入。
然后又进入停滞期了,开始折腾杂事。后面计划上linux,交叉编译,make等等,希望有时间再坐下来学。活到老,学到老,的确也是件蛮快乐的事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