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之PyTorch数字图像处理》第10-11章阅读心得之目标检测与工程部署
<p>来到本次阅读计划的第四部分。<br /> <br />
《计算机视觉之PyTorch数字图像处理》第十章对目标检测网络的剖析独具匠心。作者针对FCOS模型做了重点介绍,深入阐述了anchor-free检测器的实现机制。FCOS通过在特征金字塔网络的每个尺度上直接回归边界框,避免了传统anchor-based方法中繁琐的正负样本匹配。具体实现时,FCOS提取P3到P7五个特征层级,步长(stride)分别为8、16、32、64和128,适配不同尺度的目标。每个特征点生成四个分支:分类预测、边界框回归、中心度预测和尺度预测。边界框回归采用(l, t, r, b)四值编码方式,中心度用于抑制低质量预测框。YOLOv5部分介绍了mosaic数据增强、anchor自动学习机制。mosaic将四张图片拼接成一张训练样本,不仅丰富了训练数据,还能在小batch size下有效计算BN统计量。通过k-means聚类自动生成anchor模板,比手工设计的先验框更贴合数据集特点。</p>
<p>在此拓展探讨一下检测模型的训练策略。分类分支使用alpha=0.25、gamma=2.0的focal loss,缓解了正负样本分布严重不均衡的问题。边界框回归采用GIoU loss,比传统的smooth L1 loss更关注预测框与真实框的重合度。在正样本分配上,FCOS为每个真实框选择多个特征层的点作为正样本,并引入center sampling机制增加正样本数量。模型评估采用mAP指标,在不同IoU阈值(0.5:0.95)下计算平均精度。training tricks也很实用:warmup预热学习率避免前期震荡,cosine学习率衰减策略帮助模型更好收敛,定期EMA权重平均提升泛化性能。<br />
</p>
<p>第十一章收官环节讲述的是工程部署部分。如作者所说,对图像进行分类、分割、检测,完成训练与测试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而是将模型集成到系统中,在工程和生产中进行部署和发挥价值。工程实战中模型部署面临诸多挑战。多框架场景需要手动对齐输入预处理:OpenCV是BGR格式,范围,而PyTorch用RGB格式,归一化到[-1,1]。量化部署也有讲究:动态量化对weights做INT8/FP16转换,少量精度损失换来2-4倍性能提升。这些操作看似简单,但直接影响模型表现。在PyTorch转ONNX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算子兼容性:动态shape可能导致推理时形状不匹配,skip connection的add操作有时需要替换成原生加法。OpenVINO部署强调优化策略:模型压缩用INT8量化,计算密集型算子如卷积用GPU加速,数据搬运密集型算子如concat留在CPU。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一种"双流水线"架构:前处理和后处理用CPU同步执行,模型推理用GPU异步计算,大幅提升了吞吐量。跨平台部署时,LibTorch虽然原生支持PyTorch算子但包体积偏大,ONNX虽然生态丰富但转换过程可能丢失信息,OpenCV DNN接口简单但性能有限。不同场景需要权衡利弊做取舍。对比总结来看,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议是:快速迭代选LibTorch, 跨平台部署用ONNX, 性能至上就TensorRT。</p>
<p>综合来看,这本书作为讲解CV图像处理的入门书籍,案例丰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的,当然如果要追求进阶提升,后续还是要更多阅读其他高质量的书籍、文献等学习资源夯实基础。尽管我当前的工作中实际并不会涉及CV环节,不过现在多模态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一个多月的CV学习之旅也让我收获颇丰,也激励我自己要更加发奋学习,提升自我,才能在算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p>
<p>最后再次感谢主办方的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祝咱们论坛越办越好。</p>
<p>对图像进行分类、分割、检测,完成训练与测试不是最终目的,同意</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