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仿真与设计》-反馈和控制环
<div> 反馈理论广泛见于各类教材,本章聚焦于阐述一系列基础而关键的发现,进而揭示加速功率变换器稳定性的补偿策略。在电力电子领域,功率级电路(如HσV误差放大器、GOnα调制器及GpwM Vref系统)的核心挑战在于维持输出电压或电流恒定,无论输入电压波动、负载变化或环境温度如何。为实现此目标,特定电路(即参考电路,典型为高精度的电压源Vref)需展现出对外部变量的高免疫性,确保在全温度范围内稳定可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div> 图3.1直观展示了闭环工作的开关模式功率变换器简化模型,它犹如实验室中的电源原型,借助误差放大器精准调控,力求实现Vo=Vref/α的理想平衡。此处的α,由分压电阻Rupper与Rlower共同决定。</div>
<div> 系统的小信号特性,运算放大器的同相端接地,Riower组件作用减弱,环路增益主要取决于Rupper与Z的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调整分压比α对环路增益无直接影响。运算放大器的输出Ve(s)驱动PWM增益块,而补偿网络则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精细调整变换器的频率响应,确保闭环系统能在各种条件下稳定运行。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上的优化,更是对电力电子技术深刻理解与应用的体现。</div>
<div> 揭示变换器传输函数存在的不同方法,最简单的一种是把环路断开,并加入一个输入信号,然后观察断开环路的另一端信号。这种方法在SPICE环境下运行顺利,但该方法在高开环增益条件下,会引起工作点失控的大问题。因此,在实际试验中,不推荐该方法。关于断开环路的策略,即物理断开环路并借助外部,利用电感在直流状态下(即偏置点计算时)通过固定直流电源来设定偏置点(调整电源至适宜输出电压),从而有效屏蔽误差链中的调制信号。在高直流增益环境下,尤其是运算放大器构建的反馈系统中,保持理想工作点尤为挑战。因外部环境温度变化可能导致外部电源产生数百毫伏的偏移,此偏移足以使误差放大器输出逼近极限值,进而引发显著噪声。为此推荐采用变压器方法,该方法在测量实践中被证实为有效。其核心在于:在直流条件下闭合环路以确保稳定性,而在交流信号处理时则灵活断开环路,以此优化系统性能,减少误差与噪声干扰。</div>
<div> 波特图是最受欢迎的稳定性判定工具,可以在频域快速观察传递函数幅度。</div>
<div> 交叉频率的选定,深受多重设计因素与限制条件的交织影响。在功率变换器的设计领域,利用交叉频率f点的输出容抗来模拟闭环输出阻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此举使得在输出瞬态阶跃Aout发生时,能够更为精准地预测并控制输出电压的欠脉冲现象。根据所需的纹波性能与有效电流值,选定输出电容后,可估算交叉频率值。选择交叉频率时还需考量多种限制因素。例如,在CCM升压、降压-升压或反激式变换器中,若存在右半平面零点(RHP),则交叉频率应低于最低零点位置(最差情况)的30%。在电压模式变换器中,LC网络(L或Le)的谐振尖峰亦会限制交叉频率。若谐振频率处相位滞后且无增益,选择接近该谐振频率的交叉频率可能引发稳定性问题。故在最差条件下,交叉频率应低于谐振频率的1/5,以确保足够的阻尼避免振铃。反之,在无RHP的情况下,交叉频率设为开关频率的10%~20%间似乎可行。但需注意,提高交叉频率可能引入噪声问题。理论上,在选定的截止频率处,应确保足够的相位裕度(PM)和增益裕度(GM)。然而,实践中宽环路带宽会增加噪声敏感性,减少PM和GM可能引发不稳定。因此,应避免将截止频率设置过高以超出实际需求,比如系统能在1 kHz截止频率下正常工作,则无需设定为15 kHz,以减少不必要的噪声问题。</div>
<div> 稳定性之基,需要构建补偿网络,旨在确保选定交叉点享有充裕的相位裕度与卓越的直流增益。达成此目标,可借助多样化的补偿电路设计,巧妙融合极点与零点。核心策略在于,于交叉频率处实现相位增强,以确保足够的相位裕量,这一过程需引导环路相位曲线。在实际操作中,交叉频率处的理想相位提升(旨在抵消功率级在此频段的相位滞后)未必总能如愿达成。面对此挑战,我们需灵活调整策略,适度降低相位提升的预期指标。</div>
<div> 简易稳定性工具-k因子:在追求电路稳定性与性能卓越的征途中,如何简便而精确地使零点和极点在特定频率与0dB轴相交,并满足相位裕度的严苛要求?k因子的引入揭开对变换器开环波特图的深入剖析。</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div> k因子,这一精妙的设计参数,巧妙地揭示了补偿网络所创造的零点与极点频率间应有的距离间隔,如图3.28所示,其图示直观展示了这一关系的精髓。通过预设理想的交叉频率ωc及该频率下所需的相位裕度,k因子仿佛一位智能向导,自动布局零极点,确保ωc恰为两者频率的几何中点,同时在ωc处实现相位提升的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k值的微妙变化,交叉频率处的相位提升亦展现出灵活的适应性。一旦我们从待稳定的变换器开环波特图中精准提取出k因子及其他关键数据,便可无缝衔接至放大器类型1、2、3的补偿组件设计中。</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div> TL431作为反馈系统的广泛应用,已逐渐取代了传统运算放大器的地位。TL431内置了稳定且高精度的带误差放大器参考电压,即便其开环增益不及专业运算放大器,却足以满足多数产品的精度需求。上图直观展示了TL431的内部构造,其核心在于那稳定的2.5V参考电压,为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精准偏置。TL431的输出巧妙地驱动双极型晶体管,形成了一种分流调压器的配置。当参考引脚R的电压低于2.5V时,晶体管静默以待;一旦电压超越此阈值,晶体管即刻导通,电流顺畅流通。若将光耦二极管LED与TL431的K极巧妙串联,便能构建出光隔离反馈系统,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边界。对于输出电压需低于2.5V的特定场景,TLV431以其更小的最小偏置电流脱颖而出,成为低待机功耗设计的优选。</div>
<div><strong>总结:</strong></div>
<div> (1)在运算放大器的应用中,电阻网络精妙地调控直流输出,而Riower对环路的交流增益保持中立。这得益于运算放大器构筑的虚地效应,使得Rlower在交流视角中隐匿,Rupper对环路增益影响最大。为稳固功率变换器的性能,高直流增益、卓越的输出精度、低阻抗输出及优异的输入抑制特性不可或缺。优化瞬态响应与缩减欠脉冲幅度,则需精心挑选交叉频率。高交叉频率策略能有效抵御噪声诱导的不稳定,但需审慎调整f值,避免过度推高。对于无过冲响应,相位裕度宜维持在70°左右,30°为底线,低于此值将引发不可容忍的高振铃现象。增益裕度则应设定在10至15dB区间,以应对各类增益波动挑战。</div>
<div> (2)TL431作为市场宠儿,广泛嵌入各类消费品之中。深入理解其偏置电流及LED串联电阻所设之限,至关重要。虽不及运算放大器补偿器那般灵活多变,TL431以其双信道(快慢兼具)独特设计设计闻名。</div>
<div> (3)在PFC控制器领域内,基于OTA的补偿器屡见不鲜。其芯片小巧,实现便捷,然与运算放大器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它摒弃了虚地概念,使得下分压电阻在电路中扮演关键角色。在类型1与2补偿架构下,OTA补偿器游刃有余;然至类型3结构,其灵活性则大打折扣。</div>
<div> (4)k因子,确定极点与零点的利器,然其效用非普适。k因子技术仅聚焦于交叉频率之点,对前后频段则视而不见,需要审慎评估所荐极零点位置。于DCM电压模式或DCM/CCM电流模式设计中,采用放大器类型2补偿,往往成效斐然,而CCM电压模式设计若采类型3补偿,可手动调整极零点布局。</div>
<div> (5)电源补偿之际,光耦合器极点位置不可忽视。务必精确测量或计算其位置,并融入环路设计之中,以免功亏一篑。</div>
<div> (6)电源补偿完成后,实验验证环节不可或缺-环路带宽测量。</div>
<p>看起来这本书可以读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紧密</p>
qwqwqw2088 发表于 2024-9-1 09:04
看起来这本书可以读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紧密
<p>很实用,不过说实话接受起来会有点困难,前后联系的很紧密,专业表达很多</p>
<p>反馈和控制是活的目标输出 的关键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