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多个因素共同所致。
首先是网络覆盖问题。
铁路沿线所经未必都是人口众多的区域,事实上铁路线主要修建在人口相对稀少的区域。而在人口稀少的区域安装移动基站、铺设上下行电缆/光缆的费用很高,运营、维护的费用亦很可观,可收益却很低,所以运营商不会投入过多资源,故铁路沿线的网络覆盖率无法保证,尤其是山区、隧道和偏远地区。就算覆盖,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接入带宽也不能跟人口稠密的城市比。
其次,是网络信号传输衰减问题。
导致网络信号衰减的因素也很多,主要还是低覆盖率的影响。无线电波的传输衰减遵循平方反比规律,即距离基站越远,信号强度越低且呈平方指数级衰减。本来基站就少,距离还远,信号强度自然不能保证。而数据传输带宽却与信号强度正相关,信号弱了传输速率自然就低,香农定律就是量化描述这一现象的物理定律。
地形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也很大,山体等障碍物会导致无线电波的遮蔽和反射。遮蔽不用多说,信号都没了。反射则会导致传输多经,这同样会降低信号质量。也就是说,不利的地形会导致网络信号的明显衰减,楼主帖所及的隧道就是典型例。
列车运行的速度也会对信号传输造成影响,导致原因是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会改变信号波长,有用过旧式收音机的就该知道,调台差了一点声音就会明显减小,这对移动网络信号一样成立。当然,现在的移动通讯频率较高,用的也都是数字技术,多普勒效应的负面影响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已变得不是很明显,但多少还是存在。
另外,列车的金属车身对信号传输也是个衰减因素。
再有,就是移动通讯的系统结构和业务特性带来的影响。
移动通讯系统的结构是蜂窝式的,靠一个个基站与终端(这里的终端主要就是手机了,当然还可能包括平板、笔记本电脑和其它联网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列车有个特点,就是人都集中在一起,大家一起联网,这就类似于一条路突然来了很多人扎堆,路于是变得拥挤自然很正常。前面又说了网络覆盖和传输衰减,这就相当于一条小路还一下子来了很多人,会怎么样不用再说了吧。而列车还是移动的,高铁跑的更快,这就还要涉及到移动业务的一个重要问题——基站交接。终端从一个基站的覆盖区进入另一个基站的覆盖区,移动业务要将联网终端从一个基站移交给另一个基站,这涉及到很大数据量的传输,而两个基站交界处往往是信号最弱的地方,又要传输大量终端本身的业务数据和使用者带来的应用数据,这会造成一个小小的“数据风暴”,此时的使用带宽自然倍受影响。高铁速度快,这种现象自然会更频繁。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是最主要的,重中之重则是基站覆盖率问题,说穿了就是钱的问题。《我不是药神》里有句台词——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对此,“基建狂魔”也不例外,哪怕是做的相对较好的。
懂了不?懂了就散会,还没懂的问问懂了的。还不懂,自己了断吧……
|